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汇总20篇)

时间:2024-04-12 16:57:02 作者:FS文字使者

在写范文范本时,需要将所总结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发掘,以便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方式和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非逻辑思维是指不按固定的逻辑程序进行,不受特定的逻辑规则约束,对思考对象的属性与关系直接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数学史研究表时,非逻辑思维对于数学的发现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广泛地存在于数学创造性活动之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强化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初浅体会.

作者:金贤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石板桥职业技术中学,贵州,安顺,561000刊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baozhuangkejibolan年,卷(期):“”(1)分类号:u01关键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固定的思考模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有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不同,发表的意见也不同,这样集众所长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的集思广益。

因此,要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阳光、露和土壤。只有构建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明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它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创造这种氛围还应当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有了这种氛围,教师能够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能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具有竞争性的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活动。

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三、教师应善于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

如:提出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的“矛盾设疑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激励发现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疏导法”;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其在特殊情况下另辟蹊径的“反思法”等等。

四、创新素质培养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改变观念和行为,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真正达到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确定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1.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方法以及教学要求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要想都有一定的收获,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课上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其结果势必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完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知识的架构。如,在人教版“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在同一堂课上都会有所收获。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1.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创建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加深训练难度,让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有效鼓励,强化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恰当的评价会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之后,要恰当评价和鼓励,并及时将激情的话语传递出去。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教师应实现高效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课堂习题,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学法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通过学问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内容的研讨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教师对其所做的要求并不是很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出每一单元每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让学生重点感悟、探究。学生拿到由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问题形成的学问卡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将自己已经明白的教学内容写在学问卡上,将自己不太明白的学习内容也要标注在学问卡上。同时,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要将学问卡提交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在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学问卡供学生课前思考、探究、交流,并要求学生将尚未明白的数学内容标注在学问卡上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

2.合作互助,共同提升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合作环节。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的创建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再选择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辅助本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能够自主探究,积极发言,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然后针对本班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利用合作小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数学论文《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是所有受教育者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当今时代要求各类人才,包括:高素质劳动者、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领导者直至精英型人才都要有基本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基础教育。用杜威的话讲,儿童的成长是从经验开始的,主动经验就是尝试,同时他们承受被动经验,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数学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创新训练,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灵活的想象。

一、设疑引趣,激发思维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强烈的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探索发明创造的前提。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出现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斯维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就叫“读无疑者,领教有疑。”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这种主动的积极的探究中增加几分趣味,以活跃思维;用生动活泼的情节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使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解“角的性质”时,教师故意提问:“在纸上画了一个60度的角,在黑板上画一个60度的角,在操场上画一个60度的角,这三个角那个角大?”有的学生说当然是操场上的那个角大;有的学生说是黑板上的角大;也有的学生说是纸上画的大;还有的学生说是一样大。我没有说谁答对,继续提问:“把一个30度的角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看,你们看到的角是多少度?”学生们众说纷纭,相持不下,大家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通过教师组织讨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生之间相互借鉴,避免了教师代作结论而造成的苍白无力的说教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鼓励创新、发展思维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能使学生不被“成见”、“成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使学生考虑问题思维开阔、新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难。对于学生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解释,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教学“教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设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同学们经过思考会说:“用量角器量”、“用剪刀把两个角剪下来比”、“用平移的方法移动,使它们一边重合进行比较”、“用三角板比一比,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还有的学生说:“用眼睛测(即直观感觉)”、“用推算的方法比较”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点,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小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激发想象、拓宽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预先搭好一个现成的框架,让学生去填,约束学生、一味地追求固定的答案,这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定势于每一个区域里,我们应先散后集中,没有固定的框架,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发现最佳答案。一位专家学者说过: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差不多,而外国学生呢,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会有些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求同斯维顿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老师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提供机会。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总体工作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数形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创造性作为个性的理智特征,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数学创造性也就是数学的创造力或数学创造心理。影响数学创造力的因素有三点,即在内容上有赖于一定的知识量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水平,在力度上有赖于心理素质,如兴趣、性格、意志等。

如果将创造活动比作是插花,那么,数学知识就好比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卉,而数学结构就好比是艺人的插花技巧。要想让插花起到预想的视觉效果,充足的花卉原材料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否是只要具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就够了呢?当然不是。插花艺术之巧就在于花与花之间的`搭配,从而锦上添花。因此,插花技巧便成为了插花成为精品的绝妙之处。与此类同,数学创造性的发挥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又是以数学结构,如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等为手段。仅有在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结构共同作用下,才能促进新的设想新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数学创造性的发挥与一定的智力水平相关的。

我们应该知道,创造力本身其实就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同时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选择重组的过程。要想实现新的构想,合理的选择与重组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活动过程恰恰是智力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的人,才有可能使得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可行性,才有可能导致新事物新构想的产生。

(三)、数学创造性的发挥与心理素质密不可分。

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正常的人才会把创造潜力付诸实现。通常把一个人的心理表现,如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素质,即通称的eq。

研究表明,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呈周期变化的。不同的是,情绪变化的周期有长有短,以及波动的幅度有大有小。

基于对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我们知道,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途径是解决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内在因素以及其中的关系问题。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广泛的适用性的学科。就数学本身的特点而言,要想学好数学,则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抽象以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数学本身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除此以外,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我想就应该是对数学的认识不够。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数学,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了解认识即将学习的内容。

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教师最好能够先简单介绍一下该部分的大体内容以及将运用到的一些工具和研究手段。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对新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心理上也有一些学习的准备,消除对陌生知识的疑惑与恐惧。

2、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不难发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实际背景、现实问题与之匹配。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先对问题本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这些问题本身也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想要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的话,学生内心就有一种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愿望与冲动,也正是这一冲动,会于无形之中将学生带进知识学习的殿堂,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变本应该为被动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3、数学故事让学生体味数学的趣味。

数学故事是用故事的方式普及数学知识的手段。给学生讲数学故事,很容易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阔眼见,激发想象力。特别是一些感人的数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与坚韧不拔之志,最终成就超然,闻名于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效仿数学家,唤醒学生的潜在的雄心壮志。这对学生来说,无非是最好的激励方式。

总之,学生的创新是自我激励的过程,而数学又是重点学科,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可为。在中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创新。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文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论述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

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廖丽英幼儿教育2006第七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何生普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中心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项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合理、协调、有序地处理有关信息,以产生积极效果和成果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适于学生主动探索、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一、营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创新能力其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无保守思想,自身有很大的潜能,这就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动机,促使潜能发挥,建立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才会以良好的心态关注爱护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萌发求新精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捕捉一个个教学良机,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我在教学中坚持采用了自学启导式、讨论式、探究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挖掘教材中的典型问题,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探索性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逐步渗透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推理、综合的数学思想,逐渐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力求每节课开课导入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佳境,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巧妙设计有趣的提问或精心设计发散性思维训练题,使学生萌发和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评价,提示同学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有另外解法吗?”,唤起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同时对学习中的疑、难、混、易漏点进行质疑辨析,共同分析对、错的原因,修正和完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思路,哪怕是微小的一点成绩,也要给他以充分肯定,让他们能享受到开动脑筋并能得到老师高度重视的喜悦。即使思路有误,也要保护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引导,使他们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二、双基的落实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放手”让学生预习、自学、探究、尝试、质疑、猜想、讨论、归纳、练习,在重点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坚持启导,在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过程中耐心引导,在知识系统化、概括规律过程中诱导,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疏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还有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差异,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所探索。高中的知识面广,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这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以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标,分类指导,恰当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弄清例题、练习题、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教学结构与教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感知、理解、尝试、概括、应变、创新,以达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落实。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分析、类比、归纳、综合、反证法、辩证统一等,教师要善于在引导中让学生发现,在题组训练中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的妙用。如在探究二次根式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用类比方法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学生易懂。另如加减法、乘除法、开方与乘方等对立统一的数学思想的体会,定会吸引许多学生去感知、理解、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数学素材所包含的数学思想非常重要。

四、数学能力的训练是创新思维的保证

知识、技能、能力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训练的方法规律是有章可循的,能力的训练要讲过程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渐进性,可建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解法一:20解法二:解法三:解法四: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解法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方法,我组织了儿童操作,拿出学具: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纸盒一共有几格?里面放着几个皮球?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皮球?”

“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皮球合起来,只要把皮球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

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一年级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如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九、十几减8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让学生口算后:

提问:同学们观察每题的差与被减数,看谁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积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利用观察比较方法。

得出规律:减9,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1,减8,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2。

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学会了思考方法。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参考

摘要:数学教学中,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d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它比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我在教学《草原》这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创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那诗意般的草原美景中。当我在指导朗读时,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意境呢?结合优美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这样的景色下老牛会想些什么呢?在这样的景色下如果是你会想些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容入到课文中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以及其他图片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巧设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易,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目前许多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来实现的。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极具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亦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质疑条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呢?如在教学《捞铁牛》时,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今天让你来打捞铁牛,你将怎样打捞呢?学生们经过发散思考后,有的认为把吊车开到船上,用吊车来捞比较好;有的说用绳子的一头栓住铁牛身子,把另一头栓住船身,然后把船向岸边开,最后把铁牛捞上来。又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了勤于动脑的习惯,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在课堂中经常适当引导,日积月累。像上面的问题,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多提出。而且,像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可能不切实际,但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新颖独特之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有创见但不成熟的看法都应予以鼓励,使他们能随时享受到提高思维能力的欢乐。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精心设计课堂的中心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在思考讨论问题时尽量想得多些,想得深些,想得新些。这样一来,就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倡争辩,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争辩可以激活学生的机智,激发学生的灵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是亮亮的,脸儿是红红的,他们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小组内通过合作;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引经据典,组织语言。在辩论过程中,他们机智敏捷,踊跃发言,大胆表达,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课时,对于文中讲到人民子弟兵在大堤抢险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堤坝的做法,有一个学生则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这样做不是最好的办法,人的生命最重要,何不想到更好的办法呢?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就争论不休,甚至有的学生就说到:英雄,并非牺牲自己才算英雄,在苦难面前相处更好办法的人同样称得上“英雄”。通过学生的争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对知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拓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要从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要训练学生对教材说“不”,指出课文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表达上不尽如人意而造成的欠缺。其次要训练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对教师讲话的语音,表达的遣词造句,讲解的方式,思考的角度,敢于纠正。为了培养这一品质,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让学生钻这个空子。如理解句子“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位老师故意在黑板上画上两片荷叶,让学生对照着读句子体会荷叶的特点。一位大胆的学生指出叶子画得不对。老师说:“哪儿不对?你看,圆圆的碧绿的叶子。”那个学生说:“‘挨挨挤挤’是说叶子长得很多很密,可你才画了两片。”老师笑了,特别表扬她勇敢,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真正能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参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年一度的分桃节到了,花果山上热闹非凡,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们一听这就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正如俗话所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留给学生广阔的研究空间,允许学生“旁逸斜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又有集体评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其思维向多向发展。如:在讲授“素数和合数”时,我布置学生合作交流:关于素数和合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1)50以内最大的素数是几?(2)50以内素数有多少个?(3)自然数中是不是除了素数就是合数?……然后布置学生按小组选一个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交流研究成果。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三角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三角形每个角的大小进行观察并做整理,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个三角形所含不同角的个数,试着进行分类并互相交流汇报。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发现了各类三角形的特点。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学校教育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完整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不断学习,无形中锻炼并提高了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推动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创新,想法独特,勇于克服困难的学生通常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他们不受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于定理和公式,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并做出证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数学本身的特性,数学学科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通过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式,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认知,因而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认知结构理解的产物,因而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态度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原因导致的厌学情绪和对数学兴趣较低的情况都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前提是要树立积极的主观创造意识。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课堂上利用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鼓励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强调主动性参与发现和研究,提出问题并开展积极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新性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引领技巧,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让自己课堂具有极高的带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对抛物线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课堂的引入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社会会生活的实际,寻找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共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例如,在进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时教学时,在大屏幕上给出一张迈克乔丹的图片,学生一看,马上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此时我再抓住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把有关迈克乔丹在美国nba联盟所创造的奇迹再加以适当说明,最后,给学生进行这样的总结“迈克乔丹是我们地球人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的不屈不挠、善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个时候,学生已是群情激昂,异常兴奋,接着我笑着说:“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迈克乔丹是干什么的”(学生一愣,马上紧跟着轰然一笑,齐声回答:“打篮球的)”,紧跟着我继续提问:“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怎样的?”(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抛物线”),这样就非常新颖而且极其成功地引出了本节学生所要课学习的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它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问题联系到周边的实际生活和现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接纳,对于学生营运数学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便于学生更深刻体会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无形中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和后实践调查工作,注重实践应用。课后实践能动地促使学生转化思维,主动发挥创造性,将数学学科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实际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入,寻找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共同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涯是紧张而忙碌的,却又是充实的。高强度的数学学科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压力,部分高中学生在课业负担的压力下对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长此以往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害无益的。高强度的课时和作业量,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效循环的作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学生负担,且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状态糟糕,积极性受到影响,创造性思维逐渐被磨灭。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师,应当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课堂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布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参与学生群体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任务过程复杂。尤其是培养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全体师生彼此互动参与,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为学生的成长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

[2]侯英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及其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1(2):7-9.[3]陈增保.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9-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热爱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了热爱,学生才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执着地学习中追求和探索。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置情境,恰当运用具体的人和事,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叫大家拿一张作业本纸竖直剪成10条,接着问:在以每条的式样设计成作业本能用吗?如果我们的书也设计成这种式样好吗?学生都说不好,然后引导到数学中的比例问题。

再如:教师把自己的嘴扭向一边,问好看么?学生答:不好看,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左右不对称。于是说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件跟人脸一样是对称的,学生很快想到桌凳、黑板、汽车、飞机、轮船、动车等等,教师进一步鼓动说:也许你们今后能设计制造出比这些物件更精美、更高档的物件,只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能!

学生明白了这些,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实践证明,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从问题开始也得解决问题。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培养思维积极性。

如教学《勾股定理》,可设置问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忽视思维过程的活动,只讲结论,不讲过程,不让学生自己动脑,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懒惰,使思维形成定势或僵化。展示思维过程,能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使学生迅速抓住思考问题的本质,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问题的创设为例。

首先教师问: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怎样探求的?

(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样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

进而让学生揭示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让学生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三、

课本中的概念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是数学知识的浓缩。深化课本概念和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引导学生钻研概念与习题,并加以恰当的分析研究、归纳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因式分解》。在数学教材中,因式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乘法后,自然地引人的,如m(a+b+c)=ma+mb+mc是乘法运算,反过来得到:ma+mb+mc=m(a+b+c)则是因式分解。这里明确指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于是教材结论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接着得出:把(a+b)(a-b)=a2-b2反过来就得到a2-b2=(a+b)(a-h),即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由此,抓住类比思维,抓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这条主线,既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又可以从思维的角度训练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强调让学生运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来进行验算。教学中,在处理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时,要强调用分组分解法时,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进行,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

这样逐步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观察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四、

数学教学其实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训练,提高数学素质。

当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灵感等。现以在解题中通过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灵活性、创造性。一题多解多变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如分解因式:x3+3x2-4,这个题的解法就有好几种。事实上,每个题中都会隐含一些内在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解题的同一目的。

因此,探求一题多解多变,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方式、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只要适时、适量、恰当运用,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良效,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更科学,更优化,更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的过程,随机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老师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充分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识别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导,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内容精华,采取一题多解多变,适当运用多媒体,就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和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参考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让学生也用这种思维去解答问题,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应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强调师生互动,即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在现代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设疑、质疑、提高学生自己的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方能把学习转化自觉的行为。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有自觉、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从终极目标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智力型人才,学生现在不通过学习来发展个性和提高各种能力,将来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从学科目标看,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头脑灵活、思维活跃、逻辑清晰。学好数学,发展自身整体素质,终身受益无穷。

首先应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预习要写出预习提要、预习问题,通过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才能延伸到深化理解的层面;其次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善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再次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执己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令学生按预设的套路学习,而是应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并尝试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更难忘。数学题一般分为标准题、变式题、探究题和开放题四大类型。而解决标准题的方法是系统列出一套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思维方法,这就为解决变式题、探究题和开放题奠定了基础,而解决复杂的.变式题和开放题,最关键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变量转化常量,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求实、求真。

同时,课堂上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以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可能。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整个素质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有全方位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我们才无愧于改革的口号,无愧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