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的研究与实践(优质21篇)

时间:2024-04-30 23:47:07 作者:文轩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范文范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本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写作风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上常见的总结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借鉴。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小学校园礼仪教育行动实践研究

二、课题第一主持人:

周杰,女,39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清华大学附中副校长、北京市“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课题第二主持人:

卢克之,男,56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教育科研部主任,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理事。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上讲,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比较注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倡导“产婆术”教学到罗马昆体良(lianus)的慈父式教学;从捷克的夸美纽斯(us)主张“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快乐”的教学到美国的斯宾塞(r)提出教学的第一条“快乐原则”,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情感对教学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新教学论思想家布鲁纳()认为好奇心、胜任感等远比奖励、竞争更具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作用。因此在倡导结构主义教学和发现法教学论,提出“动机原则”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情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以美国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人对学习的喜爱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又强调:“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坚信情感对学生的智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他大声疾呼:“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应该说明一点,国际上著名的教育家,虽然对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情感教育的思想或原则,但对情感教育都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正如丹麦心理学家朗格(c.g..lange,1914)说过的一样:“情感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的地位,……如果收集一下有关情感的著作,那将会得到一个多么可怜的书目。”直至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教授秉承了20世纪30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首创了“情感智慧”这一术语。比照人们早已熟悉的“智商”(iq)概念,“情感智慧”这个术语也被称为“情感智商”,简称“情商”(eq),至今“情商”(eq)这个术语还是个很新的概念,不象“智商”(iq)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乐学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有过不少关于情感教育思想的精辟论断。如北宋的张载、程颢、程颐;宋末元初的吴澄;明朝的王守仁,王心斋;清明之际的王夫子等。近代清末的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现代的教育家吕型伟、陶西平、魏书生、林崇德、顾冷元、陈鹤琴、倪谷音、史慧芳等,都提出了符合情感教育思想的“乐学”和“愉快教育”等现代的新的教育观念。但是,我们认为,关于情感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的探索与研究,还不多见。目前国内情感教育研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涉及教学中的情感问题,1993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一部专著,该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第二届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8年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等又编著出版了《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一书,其中第九章专门论述了“情感”问题。2002年卢家楣主编出版了《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比较系统的论证了情感教育的实践、理论、策略、应用等问题。既便如此,卢家楣教授仅从情感教学的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证与研究,但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实践,即情感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在一所学校进行情感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国内仍然少见。

情感教育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部已把情感培养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全国有识之士都在探讨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一些科研领域也在探索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可以预料,情感教育模式会被越多越多的远见卓识者青睐,情感教育理论研究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情感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成为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情感教育研究:

1、实施情感服务,以情待人、以情谋事,提供优质服务;

2、实施情感管理,体现人文关怀,达到优质管理;

3、实施情感育人,整合情感与智慧,培育优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4、促进学校优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优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3、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

4、情感教育研究对克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情感教育研究,是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情感教育成为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开创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6、情感教育研究,对培养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能迎接社会和国际竞争与挑战的人才;培养人格完整、情智双馨的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同寻常意义。

7、情感教育研究,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开辟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

8、情感教育研究,不仅为学生认知提供了科学的途径,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准了切入点和根本点,对于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新世纪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自古以来的中外教育家、名人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但都未形成情感教育理论体系。因此,情感教育研究必然要为情感教育理论的建树,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实践依据,为丰富现代教育理论增彩加色。

10、情感教育研究,是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挑战“昨天的我”,充实“今天的我”,更新“明天的我”,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做教育创新的有心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1、情感教育研究,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可泛化到学校各个层面和领域。不仅在教育教学领域,而且在学校管理领域、服务领域都有情感教育的任务。情感教育研究对于“人人受教育,人人教育人”,形成情感教育的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学校内部切实有效的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有哪些突破。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情感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或者称课题研究的八个具体目标。

1、情感动力目标。人的一切活动,千头万绪都是与情感因素相关联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感动力,这是受教育者产生或泛化学习、生活源源不绝的内驱力的源泉。

2、情感支柱目标,或称情感意志目标。情感是人的特有属性,或者说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所在。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积极、高尚的情感,将成为受教育者一生的精神支柱,是受教育者学习与生活百折不回的意志力量。

3、情感体验目标。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体验,所以在一切活动中,只有亲自体验,才具有真切与真实的感受,体验越真,追求越深,这是受教育者学习与生活追求的真情感受力量。

4、情感心理目标。因为情感是外界刺激人脑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所以在所有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中,几乎都与情感因素有关。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心理状态,这是受教育者在学习与生活中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力量。

5、情感认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情优教、以情促知实现情感认知目标,必须注重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导引情绪、升华情操。在现有的认知方式中,无论是体验学习、愉快学习,还是交往学习、合作学习;还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陈旧的苦学,“应试学习”,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受教育者在学习与生活中求知、成才效果的内部根据。缺乏情感或没有情感的认知,根本说不上认知效果,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6、情智整合目标。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罗杰斯认为,学习本身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于是提出了“智能和情感之全人”的学习概念。实践证明,仅有知识和智慧,而没有情感的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就不是完全的人。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施情智整合目标。即以情助学、以情辅德、以情优智、以情养能、以情毓美、以情促劳和以情健体,培养情智双全,情智并茂的人才。因此,情智整合目标,是受教育者全面成长、和谐成长的集合力。

7、情感服务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体教职工强化情感服务意识,始终把个人置于群体的大家庭之中,每个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如同“家和万事兴”一样,人和学校兴。因此,情感服务就是要以情待人、以情谋事、以情化结、以情兴校,这是全校形成高度凝聚力的关键。

8、情感管理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导向,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必须确立情感管理策略。即以情感为主线,将情感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空间,体现人文关怀,强化情感的沟通、情感的交往、情感的合作这种领导管理的亲和力,这是实现“政通人和,令行禁止”的政治局面和形成向心力,并达到“情感留人”的最有效的力量。

(二)预计有哪些突破。

1、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将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将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将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方案、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一年)。

2、实施阶段: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二年)。

3、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

(三)研究的方案:另见《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实施方案》(略)。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职工生命质量,80%以上的教职工熟悉情感教育模式,能自觉应用情感教育模式,开展研究性管理、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全面提高管理质量、教育质量、服务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目标。

2、在情感教育实践中,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编辑获区级以上情感教育优质论文10万字以上的专辑。教育科研水平跨入全市的先进行例。

4、《情感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5、情感教育成为实现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的成功的教育实践,具有突破性的。

贡献,在区、市、省内外推广,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一)人员落实。

该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的全面正确地领导下,由学校教育科研部具体抓落实,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员落实。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共13人中,特级教师3人,硕士研究生2人,中学高级4人,中学一级1人,小学高级3人。

(二)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三)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国际性的国家十五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情感教育行动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吕敏: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性国家十五课题《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常务副组长。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

刘立庆: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所长。

(四)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五)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

(六)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卢家楣著。

[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大连出版社王元庆赵满军主编。

[5]《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

[6]古今中外教育家、名人、学者关于“情感教育”的论述。

[7]《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10]《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吕型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1]《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卢家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2]《教学论概要》张楚廷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3]《教学目标论》程达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4]《中国教学论史纲》张传燧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5]《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漓江出版社。

[16]《成功教育》刘京海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17]《德育环境研究》戴钢书著人民出版社。

[18]《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陶德清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智育心理学》皮连生著(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解读中国教育》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4]《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著(《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钟启泉张华主编)。

[25]《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王晓辉赵中建等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26]《课程论问题》丛立新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论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30]《素质教育概论》燕国材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3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2]《教育原理》袁振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文学》编辑部编珠海出版社。

[34]《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阎承利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5]《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著岳麓书社。

[36]《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肖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之,该课题研究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有各级领导和上级科研部门的热情关怀和支持,有学校校长、全体科研人员及全体师生员工的真抓实干,我坚信《情感教育模式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也会在“情感教育”这个崭新的学术和教育改革的前缘领域里,顽强地探索前进,遵循规律,尊重科学,为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为探究发展民办教育策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

会计的职业规划很重要,是决定你在会计职业生涯中是低头走路还是抬头走路的问题.

会计的业务知识和会计理论知识都不可缺少,。

当有人对你说;会计经验重要,那是对会计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有太多的会计凭经验在做,一辈子也只是读懂了会计的一部分。

当有人对你说;会计理论重要,那也是对会计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同样存在很多会计理论专家,但大多数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一辈子也只在探讨会计的是是非非.

一个好会计一生中必须学好会计、财务、税务、管理、营销五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会计.把这五方面的知识用于会计实践才是优秀的会计.

当哪一天你感觉到会计知识和会计实践是一个汪洋大海的海水和小船。在风雨飘摇过程中相互抗衡,相互生存.你自己懂得知识太少太少无力决定小船的摇晃,也无心去掀起海面的波澜时.你就能规划好你的职业人生了!!!

一、形式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经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会计是热门职业,在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

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现状使其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现状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做好合理的规划。

此外,国际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趋热。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尚缺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拓宽国际视野和应对能力,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的崭新挑战。在校大学生也可朝这个方面发展。

二.自我认识。

根据自身的了解和大家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上还存在问题,虽然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很快接受新事务;但是学习上不够细心,导致效率不高。在做事情上总是很难做到细心,粗心可是做财务一大忌,因此一定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不断改善。

生活工作上,自己适应能力还不错,主要是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开朗、为人诚实、朴实、踏实,这使自己在和人沟通上比较顺畅;能为集体尽力,职业操守高,所以在工作上可以很快打开局面。

三.个人规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探索阶段,通常是毕业后一到两年。处于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维持阶段,工作相对较稳定,职业变动也较谨慎。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

大学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要充分把握大学短暂的四年时间,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确立远期发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为四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首先,在一年级,从被动转向主动,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打牢地基,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要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专业,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担当一定的职务,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为毕业求职面试练好兵。学习计算机知识,辅助自己的学习。

到了二年级,在这一年里,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要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提高基本素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由于现在的公司招聘的员工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我要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坚强的毅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还要不断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只可惜现在大二即将结束了,计划只能从大三开始了)。

到了三年级,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会计系专业课都放在大三大四,所以这时不能在玩了,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三下学期要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积极尝试,以提高求职技能。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自己还准备考研,要关注考试资讯,尽可能多渠道地搜罗各种资料。试着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四年级,上学期还是很关键的,因为我们系的专业课程安排中这时还是比较重要的。大四下就可以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积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预习或模拟面试,参加面试。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你自然会享受到勤劳的果实。大四下也是考研冲刺期,落足功夫,争取把目标拿下。如果考上了就放弃工作继续深造,如果没考上就工作。先到企业工作,期间顺便考公务员。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作变动比较频繁。我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时机,适当地变换自己的工作环境,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在变动后要尽快适应工作。还有,针对如今的社会上缺乏高级财务人员,要在工作之余,争取取得cpa或acca等高级财务资格证书,为自己的职业增添砝码。因为我国正处在一个充斥各种学位和资格证书的时代,注册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注册财务策划师、注册商务咨询师等专业机构、专门领域颁发的资格证书与大学学位并不相悖,它们在求职和升职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创新阶段。

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成熟稳重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定期参加技能培训,避免知识的老化和落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公司,逐渐地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争做ceo,cfo。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

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由此定义可知,教育哲学涵盖的层面十分广阔。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小学校园礼仪教育行动实践研究

礼仪教育的特性说明它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非常强,礼仪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对礼仪有正确的认知,还应将注重礼仪做成自觉的行动。从行为理论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观点上看,校园礼仪教育一定是利用不间断的努力训练,礼仪的能力方可逐步提高,方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礼仪教育具体到班级的实践里,可以成立专门的礼仪训练小组,力求把学生的课堂、个人、公共场所、校园集体活动等多种礼仪专项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内予以系列化的实践和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故而,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予以强化训练,对其进行讲解和示范,使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及实践中反复训练与强化,力求使他们能够学得会、记得住并且做得到,真正从言谈举止上表现出符合礼仪的规范,这才是校园礼仪教育的有效方式。

3.2礼仪教育应避免形式主义并化为德行。

评价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忘记之后,还可以留下何种的素质。儿童道德认知理论也说明其道德的培养一定要通过不同的阶段,最终方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经过了反思与调整的阶段之后,老师会更重视学生心中对他人的尊重,更重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礼仪的内涵,方可更能正确的运用礼仪知识,从而对培养学生优秀的礼仪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故而,在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让学生懂得所有礼仪背后的本质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得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一个明确的“真善美”,从而能够将这种追求内化为品格的组成部分以及对自身德行与努力追求的修养,最终可以很自然的根据“礼”的精神做出符合礼仪的言行举止,从而实现自律。

3.3礼仪教育应逐步专业化并纳入课堂。

课堂是小学校园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在初级阶段中经过多种形式的礼仪知识学习,学生们会学到部分礼仪知识,但相对零散形不成系统,而且不十分规范。因此可以将礼仪课作为一门学科抑或是必修课,然后编写或选择适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符合学习实际的,吸取和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礼仪的经验和内容,利用条理化清楚,专业性强的礼仪教材,另外,还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提前制定计划,有目的性的进行校园礼仪进行教育,这些礼仪教育的工作要做到实处,并且深入、具体,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校园礼仪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实践,可为该类教育的系统性与和规范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能有效拓展校园礼仪教育的方式;提高人们对礼仪教育的认知水平,改善小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情况;积累班级实践的相关经验及素材。对于小学校园礼仪教育中的对策及建议,除文中所述的三个方面以外,小学礼仪教育还应该努力拓展途径,形式可以更灵活多样;该类教育要避免孤军作战,要注重与其他方面形成合力;可以引入评价机制,这样能够从正面强化;小学礼仪教育要坚持理论指导与行政支持并行,以提高品质,提供保障;此外,小学校园礼仪教育不能够固步自封,应该与时俱进,力求做出成效。

会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

财务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很容易规划自己发展路径的职业。

对每一家企业来说,人、财、市场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而且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职业发展可谓是前途无限。

从职业分布来看,财务可以划入企业的主战场。这是因为在大的企业里财务能够创造非常大的价值。一个一定规模的企业财务总监能够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那时因为在那样的公司通过财务管理比如税务筹划、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等等能够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值,某种程度上比业务部门的价值并不小。比如房地产公司而言,财务能力甚至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财务会逐步的介入业务,大家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高层管理者,谁在说自己不懂财务那就不应该了。公司里的三驾马车,无论如何是应该有财务的一席之地的。需要说明的是,财务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跟企业规模关系很大。一些很小的公司,皮包公司老板或者老板娘就相当于财务经理,顶多设个出纳,规模再大一点的公司,如果要设副总,一般也是业务出身,财务就是中层,因为业务有限,财务能够创造的价值本身就有限。

财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可以有这么几个方向:

方向一、外企或大型企业高级财务人员。

财务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非常稳定的职业,如果选择把财务作为职业方向,首选的职业目标是做外企或大型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财务高管人才大都处于企业的核心层,他们不仅要求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还要在企业的经营投资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按照目前的经济环境,这类公司所需要的高级财务人员一般有财务副总裁、财务总监、财务经理、高级财务分析经理、财务主管等。

当然,这些职位对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一般要求资质至少是在会计师以上,不少于5年的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等。例如,一家外企招聘高级财务经理时的职位要求是:良好的教育背景,英语流利,很好的沟通能力,word、excel熟练,娴熟的财务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熟悉西方会计,熟悉有关中国法律。

对于许多初级财务人员和准备走这条路的人来说,从毕业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想当然认为有个两三年工作经验就好找工作了,仅会做凭证、()会报税、出报表这类纯粹的会计是远远不够的,这在财务领域来说是属于较低层次的。唯有从财务管理、预算、分析、决策等全方位提升,注重沟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培育管理视野和全局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使职业生涯提高一个层次。

方向二、专业财务公司。

以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专业财务公司,也是大量吸收财务人员的一个就业领域。从某个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能使个人快速成长的学校,其培训、工作和管理机制会令从业者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审计从业经历也会为将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独特的视角。

不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很多人难以将之作为终生的职业方向。这类专业财务公司更适合两种人:高层管理人员和年轻人,前者重在发挥管理能力,而后者主要是学习和锻炼。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又准备在财务方面发展的年轻人来说,先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锻炼一段时间,等积累了工作经验后再转向企业将会是很不错的选择。

方向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资本运作在企业运营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有不错的金融知识背景,投身银行、证券、风险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做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会有广阔发展的空间。譬如,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证券分析师的收入相当丰厚,而奇货可居的保险业精算师可以说是金领职业。

本人今年大学毕业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前途,决定写下来,五年后让自己看看,能够做到多少。希望各位会计人也跟我一样,好好的规划自己的会计人生。

一、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分析。

1、我的性格,兴趣。

我的性格有些内向,但有时开朗、活泼。很积极向上,是乐观主义者,遇事都会从其好的一面观察,每天都会用微笑与别人打招呼。对事情大多抱有乐观态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强,对于成败看得很重,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自己心里暗暗较劲。任何事情,只要我决定去做,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业余时间喜欢听轻音乐。有时会与同学聊天,谈论一些稍有哲理性的问题,交流一下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讨教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有时会独自一人多躲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哪些做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待人真诚,很体贴别人,喜欢帮助别人。

因为已打定主意考注册会计师,所以学习非常用功,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不太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不太喜欢喧闹的场面;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不善人际交往,在这方面对自己很缺乏自信;喜欢随遇而安,不喜欢领导,强制别人。

2、我的能力。

a、我现在拥有的能力。

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应的实验技能。

b、我的价值观。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宗教信仰,是无神论者,坚信马克思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但我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别人如何,只是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喜欢帮助别人,乐在其中。

c、同学、老师对我的评价。

学习刻苦、优秀,本性天真、单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脾气好,细心,做事细致,但考虑事情不周到,对事情的人是肤浅,不能看到事情的深层。

根据自身的情况,我觉得适合自己的岗位的有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行业。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前景分析:你知道谁可以合法地侦查经理的钱袋吗?―――答案就是注册会计师了。”一般人看来,会计整天和钱打交道,是一份稳定且收入不俗的职业。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国内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带来极大冲击,一般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一项名为中国未来十年紧缺人才资源的调查中,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更为抢手,毫无疑问,会计师行业将成为未来人气较高的“金领一族”。

会计行业前景分析: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本专业力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甚至于走上非常高的管理者岗位,在跨国公司里边,有相当多的管理人员,是有非常强的会计背景,都是也有一些在金融机构,在保险机构。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觉得我做会计比较适合,而注册会计师则不适合我。

适合做会计的原因:我做事认真细致,有耐性,这种性格比较适合做会计的。会计这个职业,越老越吃香,有了经验,不愁找不到工作,除了经济危机外。会计也有职称考试的,分别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一般来说,本科毕业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是不太难的,只要付出努力,就有通过的可能。

不适合做注册会计师的原因:虽然这个行业比较吃香,但是我放弃选择它。首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度大,想通过七门的考试是非常的艰难的。其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较大,不慎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坐牢的。最后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比较繁多的,自己也不适合做审计。

四:五年的职业发展目标。

2.经济目标:工作的第一年要求月薪1500左右;第二年开始提高自己的标准,力争月薪元;等到拿到了中级会计师职称以后,力争月薪3500到400元。

3.职务目标:第一年工作主要到小企业工作,从基层做起;要求在五年内成为一间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或者会计负责人(前提是必须拿下中级会计职称)。

五:应对策略。

毕业第一年:

1.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争取时间来学习和工作。

2.这个时期主要目标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务水平,努力赚取经验。在这段时期里,尽量去一些中小企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安定下来积极的做,主动的去了解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主要了解整个会计实务的操作原理。工资要求并不多,能保证吃住就行。这段时期我认为不适宜频繁跳槽,因为会计这一行经验是最重要的。

3.这段时期,还要不停的学习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金蝶,用友,税务会计方面等等与会计相关知识都要学习,为以后做会计主管打好基础。

毕业第二年:

1.这个时期一般都有了工作经验,对于会计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吗,所以这段时间我会提高自己的工资要求的。一是要求原单位加工资,二就是跳槽了。但不能频繁跳槽,这对于想做会计主管是不利的。选好一间公司就安定下来,专心工作。

2.这段时间要努力准备考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这个考试要考三门,所以得要提前一年时间来准备,以保证能够一次性通过三门。在毕业第一年的时候,努力养成早起的习惯,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学习备考。

毕业第三,第四年:

这段时间要正式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了,力争一次性通过考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娱乐生活,集中一切物力财力精力来考试。

毕业第五年。

这个时候中级会计师已经拿到了,在这一年已经具备挑战会计主管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凭着自己四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努力争取早日当上会计主管这一职务。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自己未来五年的路是会很累的,但我不怕。俗话说得好,没有方向的船永远时顺风的。我有我的职业生涯方向,所谓一分付出总会有一分收获,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

摘要:教育哲学人性哲学的一个延伸,通过做到对教育本身进行整体性考量,从而成为教育价值的合理尺度。而教育本身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的结合,若是可以区分,反而容易失掉教育的真理。偏向哲学化的一派被指责为脱离现实,不切实际,单纯哲学化的研究教育是毫无实践价值的;而偏向实践化的一派则被指责为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研究不成体系,毫无章法可循。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理论研究的同时,保障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一般而言,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的联姻,是应用哲学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问题的一门学问。但教育哲学研究容易陷入困境,比如过度哲学化或者过度实践化,从而导致对于教育哲学价值的判断不清。由于人们习惯性将教育哲学定义为单独的整体性的哲学思维,导致教育的哲学研究与实践分离,越来越有排他性和局限性。教育哲学研究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不相匹配,不仅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而愈来偏离。所以,强调教育哲学的哲学性研究一定要与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相联系,是其日臻完善的需要。

教育哲学可以被认为是超现实的、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科学。教育哲学的哲学性不是要凌驾于现实,而是要扎根于现实,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思考、总结,来引领并指导教育实践。同理,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在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架构和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哲学过于“形而上学”哲学化。

教育哲学研究偏向哲学化这一派常常属于“形而上学”,容易将教育哲学研究等同于哲学研究,用哲学理论冠上教育的.名称,伪装成教育哲学。这样就只沿袭了哲学研究的术语、论题和理论,与实际的教育问题没有任何联系。若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反映的教育问题无关,也不以发现、观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为中心,那么,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过于哲学化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对教育实践没有任何作用的,甚至还造成了教育理论、哲学和实践的分离。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都较偏向哲学化,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情况愈演愈烈,引起各国教育哲学家的关注,使哲学家们开始把教育哲学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化层面,但又逐渐地把哲学化与实践化对立起来,形成了亲哲学派和亲实践派。亲哲学派被指责为“无病呻吟”,将哲学研究与应解决的教育问题分离开来,使教育哲学研究毫无实际意义;亲实践派被指责为“纸上谈兵”,没有足够科学理论的支撑,一味的重视实践操作犹如无头苍蝇乱窜,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而在我国,一直强调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理论要以实践为目的,所以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以实践操作为方向,是基于教育哲学理论来发挥教育实践功效。教育哲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问题,不仅要关注哲学知识和理论,更要关注教育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一)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

明确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教育主体顺利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合理的教育价值标准,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方向,才可能实现教育的价值。而这个标准,一定程度上是靠教育实践来获得和检验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教化,也不是盲目的服从,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当不同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各种因素出现对抗的时候,教育将陷入困境。

(二)确定实践导向的本源。

教育哲学是实践导向的本源,它不是仅用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堆砌而成的哲学,而是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和反思的哲学。它要求教育者不断的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直接的矛盾冲突进行思考,为将来的教育提供修正的方案和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仅是教育哲学自主的理论进化,更是根据实践反映的问题,不断自主进行的超越和创新。

四、总结。

教育哲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严谨的理论研究,更是重在实践的参与。他立足于现实生活,以解决教育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重视理论的科学性。教育哲学家只有以哲学理论为工具,依托现实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将教育的理想与价值真正的实现。所以,既不能将教育哲学研究“形而上学”的哲学化,也不能盲目实践。哲学带给人们明辨的乐趣,实践带给我们收获真知的喜悦,只有将两者融合,互相引导和规范,人们才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愉快的进步、寻找真理。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25.。

[5]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1).。

[7]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1).。

[9]刘庆昌.教育工学初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3):1-6.。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更重要是指导实践.在十六大报告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三个概念,我认为是最响亮、最醒目的.,也是最精辟的、很深刻的哲学概念,具有强大感召力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作者:郑孟煊作者单位:中共清远市委党校刊名:岭南学刊英文刊名:lingnanjournal年,卷(期):“”(2)分类号:b0-0关键词:

小学校园礼仪教育行动实践研究

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及实践性非常强,它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礼仪方面的知识,还可培养他们养成好的礼仪习惯。王瑞平专家将礼仪教育与学科教育相提并论,认为其同等重要,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他还指出,礼仪教育是我们互相之间交往的方式和在交往中可以互相接受的外在表现,其背后是双方均能且乐于认可的道德规范。可以说道德规范的外在化是礼仪教育的根本。这种教育本质上是特定的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组织的对社交活动里的各种行为,进行较为系统化的道德教育。不同学者对礼仪教育的内涵界定有所区别,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相当的共识,即认可礼仪教育和德育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前者相较于后者而言,其外在表现性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可以总结为,礼仪教育即为礼仪方面的教育,它利用人们的亲身感知与实践,培养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使得大家的行为有规范有教养,其涵盖内容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例如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等,它既是道德教育,也是行为教育。

教育哲学实践性研究

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关于“开学第一课”事件,想必记忆犹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计划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

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

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

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

(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

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

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13).

[2]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1).

[3]杨树臣.通信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

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摘要: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在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创新教师教育思路,提升教师教育效率,是教师教育质量获得根本保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质量教育效率。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问题作些思考。

一、树立效率与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与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势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特别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赖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赖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如果不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如果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与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势相接轨,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与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重视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在教育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师的人职培训和考试,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时学分,完成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没有理念,就难以端正提升效率的正确方向;但是只有理念,而缺乏实践和制度的支撑,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仍以“师范生发展实验巾心”开展的`教师发展研究活动为例。按照实践,实验中心既是半实体化的教学机构,又是有效的研究场所。所谓半实体化教学机构,就是说中心根据需要可以自主招聘有关教师担任相关课程,可以自主开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程。但是,中心聘用的教师编制非固定化,人员流动非固定化。所谓研究场所,就是说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是研究式的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为了凸显其研究特色,中心不仅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所招收的学员的学习结果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员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部分学员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写作,便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自,中心拟面向文学院学生,招收60名实验班学员。整个学习过程,采用“1+2+1”的学习模式。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学生在本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各选6—8门课程,进行混合式研究学习。第二、第三年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年,“抓住模拟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毕业创作以及人职前的政治思想和信仰教育。四年毕业后,实验班学生除允许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外,对于学完实验班所开设的教育学门类的相关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发表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研究的,可以同时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这样有利于营造最适宜师范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四、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系统化。

所谓制度系统化,是指为了促使学习者在单位时间内自身潜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获取最大的学习收益,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体系。例如:为了促使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高效地向前发展,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制定的《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有关规定》、《关于鼓励教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若干规定》、《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若干规定》、《关于强化教师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均为提升教师教育效率作了制度保障。又如:为了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t《关于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若干意见》,在该意见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意见。如针对教师教育实验班,《意见》赋予实验班以自主确定课程、选聘教师的权利;实行开放办学,打破专业、系别的限制,开展广泛的人文思想、科技文化、教育专题讲座,与各系所广泛合作、资源共享;促使管理制度创新,实行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跳级制等,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行之有效的师范生发展培训体系,发挥管理的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促使培养日标的实现《意见》已成为管理模式创新的制度和思想保障。再如:为了促使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出台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文件,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我校教师研究的相似教育模式,就获得了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它所提出的“和合教育”、“和合教学”、“关键知识”、“规律中心”等若干观点,不仅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质的革命性意义;而且,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发展研究具有宏观的理沦指导价值。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学校强调各专业教师培养与中学现场实践相结合,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强化与中学和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与联系。要求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学实习培训,强化之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紧密结合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区基础教育对师资的新要求,了解新课程的现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县长,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改革的诸多举措,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的进程、走向和效率。

小学校园礼仪教育行动实践研究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幼儿礼仪就是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幼儿素质发展代表未来国民的整体水平,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好习惯,提升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有: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我们在日常教育中设计礼仪教育活动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2.1创设礼仪环境,为幼儿创造礼仪学习的良好空间。

“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实施礼仪教育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是幼儿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创设一种整洁有序、艺术优雅的礼仪氛围,可以让幼儿深刻感受传统文化与礼仪。要把创设礼仪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本礼仪文化作为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首要途径来抓,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幼儿园各个班级要根据礼仪课程的主题进行墙面的创设,可以将幼儿、家长收集的礼仪图片;幼儿在园、在家的礼仪行为照片;幼儿自己创作的礼仪作品布置在礼仪主题墙面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课程的需要,在活动区创设娃娃家、茶艺区、戏剧表演区、语言区等区域,并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2.2规范教师、家长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学习榜样。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规范。因此,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环境对幼儿礼仪意识的培养和礼仪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经常与孩子们接触的教师在幼儿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此,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教师的这一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礼仪行为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因此,教师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生活中注意自身的礼仪行为,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为了让家长更好地掌握礼仪知识,幼儿园可以定期给家长进行培训,组织家长学习成人的礼仪知识。

2.3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礼仪学习的效果。

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幼儿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之星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不仅给充当礼仪之星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了舒心,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氛围。

3、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是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机会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幼儿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礼仪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应对教师队伍进行礼仪培训,以有效提高教职工学礼、懂礼、守礼的积极性,使其进一步将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以爱心教育为主导,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为目标,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在具体开展日常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通过挖掘民俗和民族文化,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活动,走进家庭、社区,让幼儿亲身体验节日礼仪,如在“九九重阳节”,组织孩子们看望孤寡老人、关爱长辈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生活,同时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和文化熏陶。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争创礼仪宝贝”“幼儿交往礼仪”“幼儿生活礼仪”“我与文明手拉手”“小手牵大手”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继而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六一”大型茶艺表演也是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体验传统礼仪之美感的好机会,值得幼儿园和教师精心策划与认真组织。总之,幼儿礼仪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还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为孩子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研究及实践

摘要:在2010年,我国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拟定大会,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一同拟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拟定目的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学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进而培养出大量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服务,走人才强国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面向整个社会的人才,对于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4结语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计划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重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内容,为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通信工程卓越计划。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

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摘要:研究生教学的任务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科学研究对人才的需求。科教融合作为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单位所开设《菌物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开展和完善野外采集、实验室参观和讲座培训等方式,将科研实例引入课堂之中,有力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集成和融合。同时提出需要继续探索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将科教融合理念更好地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达到加强生物分类学科和研究队伍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科教融合;研究生教学;分类学;菌物学。

2011年,中國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战略与路线图(2010—2050年)》中提出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应坚持的方针是“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突出特色,引领示范”。近年来,中科院构建以研究所为基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创造出一系列以科教结合和院所融合为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1]。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是第一环节也是重要部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早在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2]。2017年5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施行[3]。《意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球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科技创新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产业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并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为抢占全球生物资源竞争先机,不断地认识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菌物物种多样性,即菌物分类学或菌物演化系统生物学,是实现菌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上游环节[4]。

加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菌物多样性及其演化系统与生物经济时代需要的基础与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地培养锻炼年轻菌物分类学家等科技人才,将有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队伍稳定,并进一步推进菌物分类学的发展。笔者在从事研究生科教融合教育管理的工作基础上,以我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菌物学》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为例,从讲授内容、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本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创新型菌物分类学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与分类学相关的课程现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与生物分类学相关课程多集中在动植物资源研究领域,如《保护生物学》、《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动物地理学与入侵生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资源植物学》、《植物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等近10门,菌物分类学相关课程仅开设《菌物学》和《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两门,且后者为近两年新增课程,主要从生态与进化角度阐述真菌系统学及进化生物学方面的基本问题。《菌物学》课程自2004年开设,内容涵盖菌物学基础概念到相关理论再到实践应用等各个层面,主要讲授菌物学基本知识以及菌物各主要类群的特点,是一门立足于培养研究生在菌物学乃至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常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

面对生物分类学,尤其是菌物分类学领域科研队伍匮乏的形势,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对菌物学的认识命名、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对菌物分类学现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形成基础知识与理论、最新发展和成果、实验技术及其实际应用融为一体的全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对菌物学研究的兴趣,是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菌物学》研究生课程设置。

(一)课程主题突出,内容与时俱进。

《菌物学》课程现已授课13年,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为国科大生命学院专业课,理论授课学时为40学时,每次选修人数在40人左右。课程以菌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为主导,涵盖菌物学知识体系、基本内容、技术手段及其应用等五部分内容:(1)第一章“菌物学概论”,介绍菌物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菌物重要性、主要特征、在生物进化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主要类群;(2)第二章“菌物生长与繁殖”,介绍菌物细胞特征、营养生长、繁殖结构及其特点;(3)第三章“菌物多样性”,按照菌物的分类类群逐个介绍低等菌物(粘菌、卵菌、丝壶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等的特点;(4)第四章“菌物生态”,介绍菌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菌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第五章“菌物利用與生物技术”,介绍菌物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菌物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其中,第三章“菌物多样性”以不同菌物类群为专题,涉及各类群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课程结束后研究生陆续返回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类群和方向各不相同,以上专题介绍为研究生在研究所期间的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提供知识储备,使理论教学为后续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科研思维形成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菌物分类学早期以形态学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系统学对菌物分类体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在技术手段及应用方面,新的生物技术不断涌现,也使菌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菌物学》课程非常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使课程设置日趋合理,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进展。

(二)教学方式丰富,理论实践并重。

《菌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置为“野外采集”和“室内参观”两部分,突出了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野外采集”带领研究生前往北京郊区亲身感受菌物资源的多样性,并对菌物采集、保存、观察、接种和鉴定等一系列菌物认知步骤进行演示和讲解,课程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撰写野外采集报告并查找阅读文献对采集到的个别菌物进行分类学基本描述和形态学初步鉴定,以上训练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活跃氛围,在认识野外菌物种类的过程中会等引导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室内参观”包括菌物标本馆参观和实验室参观两部分,菌物标本馆参观充分发挥了菌物标本馆的科普功能和科研价值,使研究生现场体会展厅呈现出来的绚丽多姿的菌物世界,同时了解作为原型标本存取系统的生物标本馆在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验室参观侧重介绍和展示菌物分类学研究中涉及基本科研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仪器的科研价值,帮助研究生熟悉了解必须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思路,无形中提升了科研技术水平,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效结合,加深研究生认知菌物物种特征、分类、鉴定以及收集利用其包括标本和菌种在内资源的基本意识,鼓励研究生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术去攻克菌物分类学困境,有助于提高未来的菌物分类学队伍在研究与开发菌物资源的主动性、广泛性和高效性。

(三)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学术交流。

为保证课程质量,经十多年建设,《菌物学》课程的授课团队主要由专业课程教师和标本馆工作人员组成,前者主要负责“教学”环节,掌握深厚的菌物学基础知识并有多年的一线科学研究经验;后者主要承担“实践”环节的采集和参观部分,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经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水平。

研究生课程一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实现知识的输送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加之《菌物学》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重视菌物资源的采集和鉴定,在授课之初,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真实有趣的蘑菇及其他大型真菌的图片和实地采集照片,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课程运用了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包括采用旋转桌面展示菌物多样性、用触摸屏显示菌物的生长过程视频、通过互动抢答器学习菌物相关知识、使用激光识别介绍典型的菌物生态景观等。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使更多的师资资源和科研平台得到合理配置,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了不同专业研究生对菌物学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多年科研教学积累下,课程首席教师姚一建研究员编译c。j。alexopoulos等著的《菌物学概论》一部,作为《菌物学》的教科书,已连续使用10余年,并提供大量课程和实践环节中搜集整理的讲义、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作为共享教学资源普及菌物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授课团队经长期筹划专门开设了“菌物命名法与多样性编目研讨会暨讲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对与会研究生在菌物分类和命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实例分析和现场讨论,既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又拓展了其科研思路。

三、分类学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菌物学》课程构建了较完善的菌物分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传授菌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野外考察分队采集等具体形式进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信息或进入实验室进行标本观察等完成菌物标本分类鉴定,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引入菌物利用与生物技术等企业或工厂实例介绍,激发生物经济时代研究生对资源发掘和分类学研究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研究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能力的训练,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增加案例讲解、扩大学术交流等,将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

不断探索分类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使研究生加深对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深度研究和保护开发等分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促进科学知识在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也有助于相关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分类学人才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7—3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

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我有幸在凯里学院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机会。在这十天的学习中,我听取了十位专家、教授的十多场专题报告,并到凯里五中现场观摩一堂优质课,对我的感受很深,使我对初中新课改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为期十天的培训,我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我还是有收获的。现将我十天来学习的心得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我并没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这次学习后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认识到新一轮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教材认识和处理方面,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初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老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我们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把骨干教学培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2)以学校教学为主,开展骨干教师培养途径与研究系列活动。

(3)领导积极参与,合理投资,制定落实好研究工作计划,抓出成效。

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湖北省教研室刘莉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的讲座,向我们介绍了“有效教学的路径与原则”,结合案例生动的介绍了如何找到核心问题。上海市教科院博士给我们作了《走进课堂做研究》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当老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应该懂数学,懂学生,懂教学。华中师大周东明教授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在读书中反思。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本次培训的形式除了请专家、教授给我们开展讲座,而且还进行了让我们老师分组合作,上课、评课的培训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自我认为非常好!对于上课的老师,我发自心底的由衷感谢。因为他们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公开课给我们学习和讨论,真是要付出不少心思和精力的。而且,辛辛苦苦上完课,还要接受我们的讨论和修改建议,这个过程是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上完课马上评析,给我们趁热打铁的机会,互相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最容易被我们一线老师接受和消化的东西。让我感觉也是最有效率的。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次培训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通过这次培训和现场观摩,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高校内的学风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育带动学风建设的尝试性观点,并对本校“三个课堂”创新教育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高校内的教风、学风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职业意识淡薄、教学方法陈旧,在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中徘徊不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教学纪律来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学生成为了学校管理监督的对象,从而影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风和学风状况的改善不能起到持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本校在“三个课堂”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探索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培养模式等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学风建设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创新教育来带动学风建设是一项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当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学风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方面,非智力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众所周知,学风建设的重点正是在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是紧密结合的,前者促进后者的建设效果,而后者影响前者的实施效果,通过创新教育来带动学风建设是一条既可行又易操作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创新教育改善的“学风”,将是持久的和稳固的。

二、“第一课堂”创新教育。

“第一课堂”创新教育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法的更新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更新,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教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国家、省级的各类师资培训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去短期进修,参加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创新方法领域的重点任务项目——“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等,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同时,在校内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与教学观摩活动,增加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将各种先进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全面、细致、生动地传授给学生,用优良的教风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创造和传播知识,更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我校传承老工科院校“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教风,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每位教师都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以其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因此,“第一课堂”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教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风,同时也促进了学风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第二课堂”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即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该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各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条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课外科研立项、专家讲座、科技论文报告会及科技节等这类大众性、普及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整体化知识的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我校还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的保障机制,在资金、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等方面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制定了教师及学生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动漫设计、外语演讲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潜能,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我校还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校的有力条件,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诚信意识、互助合作等精神文明教育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推动了良好学风的养成。

四、“第三课堂”创新教育。

“第三课堂”创新教育即社会实践,它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它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生活正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良好环境,对磨练学生意志、修炼其品行、锻炼其能力、提高其素质,促使学风的转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精心安排“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通过学习、讨论、调查和实践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心理素质与意志力的共生相长,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锤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培养与人相处的合作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满足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单一、教材陈旧等问题,这就直接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下降,从而影响到学风建设。考虑到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我校的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经过认真探索和反复论证,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培养目标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同类专业比较—专家论证评审”等程序重新修订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推出了体现“一心”(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二优”(优化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三强”(强化工程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和强化个性培养)和“四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共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工程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等现代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灵活务实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在强化工程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育人观念的创新,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

六、结束语。

学风是高等学校育人的文化环境,是校风的重要方面。学风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将创新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系统考虑,统筹规划,采取灵活、务实、积极有效的措施去不断探索与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化东。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s1)。

[2]李明良,曾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3]李岚清同志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谷雨。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实现教风与学风的转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06。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计划

摘要:针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好的状况,笔者设计并开展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研究以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为对象,在组建学习共同体,安排及组织活动、评估学习活动的情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学生培育学习共同体,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witheach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fromeach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onbehalfofeach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价要点1评价要点2。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

[7]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化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从20__年9月14日来到__高中,到如今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在指导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指点下,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在化学教学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都受益匪浅。

1、听课。

听课贯穿了整个教育实习,刚到__高中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活动以听课为主,我听了科组各位老师的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幽默风趣的,有严谨认真的,有细心执教的,在不同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优点。

刚开始以为听课听不到什么,真正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慢慢发现,听课也是一种技术,学会听课也很重要。而且听课要听不同老师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优点,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刚开始我总是很不愿意去听文科班的化学课,不太愿意听新老师的课,后来在队友的带领之下,我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才发现老师们都各有优点,文科班老师讲得非常细致,而新老师则讲得更有趣味性。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听课,只要有化学课,我都一定会安排时间过去听课,只要有一点点收获,我就满足了,听课就非常值得了。

在实习期间,我还听了高二、高三老师的课,不同的年级,讲课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更强,在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待化学学习的态度差别很大,而相对于高一高二,高三的知识容量则更大,听着老师信手拈来的例子,我忽然觉得,我们实习生在化学教学中是多么地稚嫩。

2、备课。

备课是整个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细心细致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直觉得备课是一个持久战,第一次备物质的分类和分散系及其分类方法,简简单单的两个课时,我从暑假一直备课备到讲课的前一天,不断的修改,不断地完善。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的备课是不是太不值得了,直到后来用1,2天的时间备一节课就直接上课的效果对比一看,才发现,备课真的很重要。

在实习期间,考虑到备课的时间长,我们便决定由整个化学科组的实习生统一备课,在统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各位实习生分配任务,完成不同课时的课件。而理想总是非常美好,现实总是非常残忍,由于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在之后的试讲和上课中,总是记不住课件接下来的内容,没有办法完全衔接好知识,导致了知识的缺口,自己上课讲得也非常不流畅。这样的一次经验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踏踏实实地做课件,亲力亲为做课件,才能对课件有个深刻的印象,衔接好自己的教学思路。

3、讲课。

非常感谢__中学的老师,特别是杨剑老师,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化学实习生得到了很多讲课的机会;在国庆放假之前,我们首先讲解了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的习题课,第一次上课,虽然是评讲习题,但还是很紧张,在讲习题的过程中,有些计算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晰,学生临时问到一些问题,一下子也反应不过来,也凸显出了自己的高中知识不够扎实熟练。

后来,国庆放假之后,我们正式开始讲新课,主要讲了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两大课题都是高中的基础课题,物质的分类这节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基本方法,而离子反应则贯穿了整个高中的知识,也是高中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原理,因此,讲好这两节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非常重要。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还是顺利完成了这两节的教学任务。

真正的教学课堂与微格教学确实区别很大,有时候,上完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取决于老师上得好不好,更重要的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因此,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才使得教学真正有意义,而要让知识的传递过程真正完成,是需要师生达到共鸣,不断地反馈与负反馈的。

在__中学,我讲了将近30节课,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在实习期间,我也努力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课时,我尝试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对比,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尝试了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离子反应的第三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尝试了探究性教学方法与验证性教学方法。每一次尝试都有新的收获,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4、反思。

教学反思也是实习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实习期间,老师的要求下,每节课上完之后我都完成了教学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我逐渐摸清楚了教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雏形。

在班主任工作这一块,我做的工作并不多,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了有效管理班级的方法。

1、公平、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__中学是一个全封闭式管理的中学,在这种条件下,宿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宿舍有宿舍的规定和要求,否则以扣分来惩示,作为班主任,最怕的就是见到自己班的学生被扣分,而要如何处理这些扣分问题,就是一个难点。不同的老师会根据不同的方法来惩罚学生,在这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要公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如果奖惩的标准不统一,必然造成同学的不服气,也会认为班主任有私心,会有所偏袒,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听从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导致班主任工作无法进行下去。相反,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能够在学生眼中树立大公无私的教师形象,让学生打从心理信服老师,这样,班主任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2、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

如今的高中生都很有想法,相比于服从教师的安排,他们更愿意自主管理自己,对于班级管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以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为借鉴,让学生多点参考。这样,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让班主任的工作减轻负担,也能培养部分班委的工作能力。

3、创建班级文化氛围;

一个班的班级文化是班风最重要的一部分,在__中学,今年举办了班级口号、班徽的设计大赛,这些都是以前高中学校所没有的,通过大家一致统一的口号和班徽、班服等标志的建立,能够从表观到内心处影响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一种集体荣誉感。另外,班级座位的设置也是一种技巧,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的组合,在班级中形成小小的学习圈,是提高班级学习氛围的一种好方法。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中间穿插着国庆假期和军训,真正听课、备课、上课的时间并不多,但在这两个月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跟__中学的老师、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非常感谢__中学的所有老师,特别的化学科组的杨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快,谢谢高一化学科组的所有老师,谢谢我的指导老师兼班主任华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宽容大量,极力放手让我们学习,才得以获得更实在的经验,谢谢高一17班的所有学生,这两个月是我大学四年最幸福的日子。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友谊之树才刚栽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__中学会越来越辉煌,老师会越来越幸福,学生越来越开心。

安排教学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用和检验教学成果。运用教学成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从理论的高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教学成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2、了解和熟悉学校的运行。对师范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实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

3、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见习实习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见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见实习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

1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的重要性分析。

据《乐富教育研究院2010-2011年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大中城市幼儿教师缺口比较严重。然而,对于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好模仿是学前儿童的一大特点,这些使得学前教育工作具有了较强的示范性。如一个男教师写字翘兰花指,小学儿童看后会嘲笑老师娘娘腔,但学前儿童则会模仿老师的写字姿势。可见,学前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做好有效的职前培训,而有效的职前培训则主要依靠学生的见实习来完成。

2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自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咸阳师范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见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暴露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见实习制度不完善。

第一,时间上的滞后性。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加以检验和锻炼,而我校则不是每学年每学期都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见实习,而是从第二学年才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及时得到验证、锻炼、强化,其它本科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二,指导方式上的脱节性。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学校与见实习基地的指导基本脱节,学生进入见实习基地后学校一般不做过多干涉,指导学生的责任完全落到了见实习基地头上。由于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相关制度确定各自的权责,对于学生在见实习基地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学校也只能是尽力协商但不能保证协商有效。第三,内容上的不均衡性。学生的见实习任务很多,包括保育工作的实施、教育活动的安排、班级管理、环境创设与布置等方面。但据调查没有一个实习基地能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70%的见实习幼儿园将指导内容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忽略了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指导。不仅如此,还有25%的见实习幼儿园只关注保育工作的指导,而且只是表现为让学生辅助保育员拖地、打饭、洗碗等,并没有进行专业的系统的保育工作指导。第四,见实习工作的不完整性。幼儿园包括小班、中班、大班。但是据调查,在大学四年的见实习期间有78%的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小中大各年龄班的工作,由于学校对实习基地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导致有些学生每次见实习都去同一个年龄班。

2.2见习实习基地不合理。

第一,见实习基地形式单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对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狭隘,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而事实上与学前教育有关的职业机构有很多,如早期教育中心、特殊儿童学校、胎儿学校、托儿所、儿童心理咨询等。第二,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查不严。由于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见实习学生,使得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降低了标准。据调查,48%的学生实习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了质疑。第三,见实习基地的权责不分。统计结果显示78%的实习基地由于不愿或者不了解而没有很好地肩负起指导学生实践的责任。55%以上的学生反映进入幼儿园后协助工作人员劳动的时间多于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

2.3见实习效果不明显。

见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见实习效果来看很不乐观。第一,学生态度不端正。大学宽松的管理制度使多数学生变得松散懒惰,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而实习单位则不同于学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继续用得过且过的态度来对待见实习,无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使见实习变得流于形式。第二,实践机会缺乏。有些见实习基地怕影响教学效果,不给学生创造实践讲课的机会,只是让学生旁听或者做一些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杂活,没有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机制改革建议。

3.1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见实习的规范性。

建立“一体化”的见实习制度,即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一体化以及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所谓时间安排的一体化是指学生的见实习时间应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年都有,并且根据学生每学年开设的课程制定学生见实习期间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指导方式的一体化是指校内指导和校外指导的一体化。学校应从校内和校外(即见实习基地)分别选出有能力指导实践的教师,并且将学生与指导教师固定下来,即在大学四年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固定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一个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指导;见实习内容的一体化是指为学生安排全面的实习内容,从幼儿园工作来看,应包括各类活动的实践、幼儿园的管理、幼儿保育、环境创设等;从年龄班级来看,应包括小班、中班、大班的见实习。让学生熟悉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工作。

3.2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见实习的有效性。

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第一,增强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如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师应在提供模拟课堂教学机会的基础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实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园教学情况。第二,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重,并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舞蹈、绘画、钢琴等专业技能的学习会比较困难,所以学校应加大有关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并且每个学期都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保证学生技能的熟练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园的需求对专业技能课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技能课的教师不能像要求专业学钢琴、舞蹈等的学生一样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幼儿园不需要教师具备精湛的琴技,只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琴技,并且要会边弹边唱边看。第三,设置弥补学生不足的实践课程体系。据调查学生在见实习中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对课堂的控制与管理、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幼儿活动的整体规划。学校应针对这些问题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来弥补学生的不足。

3.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见实习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最初就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提出来的。目前用人单位反映多数学生就业之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才能上岗。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见实习工作。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用人单位的合格职业人,学校在开展见习工作时必须与见实习基地进行定期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见实习方案。当然校企合作还应具有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应制定出不同的指导方案。如育婴师有育婴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幼儿教师有幼儿教师的见实习指导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功效。

3.4有效管理监督,提高见实习基地的有序性。

学校应改善对见实习基地的管理。首先,学校应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联系,拓宽见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开发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多类见实习基地。如:幼儿园、早教机构、胎教中心、托儿所、特殊儿童学校、儿童读物出版社……这样既可以降低学校寻找见实习基地的难度,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将来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其次,提高对见实习基地的审核标准。见实习基地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优秀实践典范的责任。所以学校在选择见实习基地时必须严格审查,看该基地是否具备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否具有指导学生就业的专业人员,是否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等,进而选择出具有指导学生见实习能力的合格基地。第三,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学生普遍对实习单位感到不满,主要是因为实习单位几乎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帮保育员劳动,帮教师做教具。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学校必须加强对见实习基地的监督管理,如:见实习前将基地应完成的任务用书面形式确定下来并发给各基地,还可以与见实习基地签订协议,通过协议来明确见实习基地的责任,并规定违约后应付赔偿金。

参考文献。

[1]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2]李海贞.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6.2.

[3]胡斌.浅析大学生实习制度[j].社科纵横,2009.1.

[4]秦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研究[j].第一资源,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