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语法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实用22篇)

时间:2024-03-01 04:13:02 作者:影墨

范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范文范本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明确: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3.“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4.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课后记: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们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们。

四年级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们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们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们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们认知规律,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说教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电气专业教学部的朱先威,今天我参赛的课题是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作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大中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至今日,地铁,已为生活增添了一份律动,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陪伴。

因此,我本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是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作业。我将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知识,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我将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热心,细心,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收货乘客的放心,安心和开心,用心服务,一路心随行。

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体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搜索,下载,讨论等功能。但他们在有用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整理加工方面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学习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等专业课程。这些背景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网络探究学习:采用wps轻办公功能,提前将学习资源传输到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

ppt课件:清晰直观。

仿真软件:由于学生人数及设备耗资等问题,无法保证学生一人一套,硬件实训也会造成设备的损耗,仿真软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情景模拟:模仿售检票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与应用。

一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使。

用指南》的视频导入新课。

视频采用的是卡通人物的设计为乘客介绍了设备的操作,使用及单程票储值票的购买发售,形象直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本章节重难点的学习奠下一定基础。视频的观摩学习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是学生可以避免直接接触设备因失误造成设备的损耗。复习回顾:

1、请说出车票哪些类型?

2、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的终端设备有哪些?

信息技术的运用: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呈现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我将分为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售检票作业内容。

任务二:售检票作业的标准及程序。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设计意图: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主线下,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学习策略与技能。

(二)任务完成过程。

1、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2.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并总结。

教师予以引导。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师生交互学习,协作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交换想法,意见,

实现协作学习,避免了受单一思维的限制。

3.讲授(ppt课件展示)。

(1)售检票作业内容。

图片教学。

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图片。

设计意图:解决了传统理论课上无实物设备的问题。使学生对设备及操作步骤有了相对直观的感受,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基础。

(三)效果检测(实践操作)。

地点:afc系统实训室。

方式:教师先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后实际操作。

任务:

1.自动售票机作业:单程票购买,储值票充值。

2.半自动售检票机票务作业办理:

单程票发售。

储值票发售,充值,退卡。

车票分析。

车票抵消。

测评:测评表(自评和互评)。

教学总结及评价。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网络传输评价。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教学设计

(1)一袋大米,吃了。

(2)一袋大米,吃了千克。

这两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老师这有一张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谁找到了?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

三、新授。

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数叫做“百分数”?

它们就相当于分数中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所以叫做百分数。只是通常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写成59%、41%这样。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写百分数。

你们知道黑板上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棉51%、涤49%等。

这些百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两种量、两个数的关系。我们把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我们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四、练习。

1、课前复习题中,谁能换成百分数表示?

2、在规定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用含有百分数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写了几个?

3、飞标游戏,说明什么?

4、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调动原有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探究法,培养学生理解文意和品味月夜的意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

2.通过背景介绍与分析月夜美景,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生预习及朗诵。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有一位名家为人正直,他一生频遭贬谪,仍不忘报国之心。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时,写下了不朽名作——《赤壁赋》。这位名家是?(苏轼)。

(设计意图:导入——通过学生熟知名作引入,使学生对苏轼有历经挫折,不忘报国的印象。)。

2.识名家:苏轼。

3.朗读课文,体会文意:(1)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语速、停顿以及感情的投入。

(2)学生齐读,老师评点。(设计意图:朗读:老师配乐范读,更具感染力,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语速。)。

4.以旧识,学新知:

5.品细节,悟真情:(1)文中除“月色入户”,再无写月。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月下庭院景色美)。

(2)自古文人墨客好赏月,你能说出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用学生学过的诗句体会古人写月的心境)。

(3)根据苏轼行踪,他的心境是否有变化呢?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品细节,悟真情:主要抓住月亮、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

感。(引导学生分析古人写月的心境,体会苏轼的心情。)〕。

6.知背景,会心境:

通过介绍苏轼“三起三落”的经历,引入被贬黄州的背景,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心境。

7.品细节,悟真情:苏轼是否能够真正“闲”下来呢?

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为有闲适心情欣赏美丽月夜景色而欣喜,另一方面则带有自嘲的心理,为被贬不能实现自己抱负感到悲凉心境。

8.理思緒,懂心境。

苏轼心情是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都。

融于行踪与绘景之中。(设计意图:理思緒,懂心境:帮助学生整理苏轼的心情变化。)。

9.寻踪迹,巧记忆(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寻踪迹,巧记忆:学生可根据板书中主要脉络记忆。)。

10.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悟真情:

欣然。

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凉心境(抒发感叹)。

落寞。

悠闲闲适、孤寂、思乡(月下美景)。

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几大亮点:

1.设计全面,容量较大。由字词的落实到文意的理解,由悟真情到巧记忆,较全面的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

2.巧介背景,品悟作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而介绍背景。

3.抓住句子,理解文意。设计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对月亮的描写的句子,结合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品悟苏轼表达的情感,进而体会“闲”的真正含义。

4.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读”,带领学生由表及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年级语文看雪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说课稿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两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内按自然段读课文:互查读音。

1、可采用谜语帮助记忆汉字。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记忆汉字。

指接银

1、开火车读生字。

2、猜字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3、“摘苹果”游戏:识记汉字读音和字形。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出示地图:学生找出台湾的位置。

1、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2、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指名分角色读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

(1)、“你在哪里见过的?”孩子们为什么惊奇地问?

(2)、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理在想什么?

《茶馆》说课稿

教材简析。

《温暖》是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看图课文。这一单元主题很多,有环保主题的、有关爱主题的、有思念主题的。《温暖》这一课就是关于关爱主题的课文,主要讲了雷锋同志为了帮助小韩同志缝补棉裤而半宿没睡,小韩同志心里深受感动,感到无比温暖的故事。赞扬了雷锋同志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思想教育。内容不是难事。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同时对记叙方法作初步了解,为作文打一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掌握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温暖”的含义。

(3)结合课文于实际,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讨论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基本方法,确立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特点”的方法。

文章情节简单却动人,描写细腻,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

(4)由雷锋的行为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温暖他人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

(2)由事情感受人物品质,体会雷锋对战友的关爱之情,产生学习的意识。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突破:(1)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高尚品质。(2)“又是班长”的“又”字可体现雷锋队长有的一贯关爱的作风,对深入理解人物有引导作用。

4、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雷锋助人的图片及雷锋日记;

(2)学生准备:搜集、阅读有关雷锋的资料;

二、教法学法。

此处,老师的教重在导,学生重在学,而且要学生从学会到回血转变。

1、教法:将“情景创设”“适时点拨”“对话讨论”协调的运用在教学中,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教学画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根据反馈信息,控制调节课堂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老师同学“对话讨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雷锋名言导入课文。

首先出示句子“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热情,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然后问同学是否知道是谁说的;让知道的学生说说。在简略的介绍雷锋生平。最后引导: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讲雷锋同志像春天一样关心同志的故事。(板书:温暖)。

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事情的经过。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是:找出生字词读书读准,同桌交流识记方法,然后读顺课文,同桌互相检查;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全班介绍记忆字形的方法,互相启发;师重点指导“瞅、宿”的读音,“添字最后一点提醒学生不要少写。

组织学生用“开火车”读、分角色读、分组配合读等多种方式读文;读后让学生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设计讨论环节:首先提问:讨论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那些地方看出来?本环节要明确:是按时间顺序也就是事情的发展先后顺序来写的。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出车回来”“值夜班回来”……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提示,引导学生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特点,确立学习方法。

师提问引导学生谈论:读了故事,有什么感想?你觉得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谈论对雷锋的印象,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关心战友,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奉献)。

师根据板书追问:对于雷锋的这些特点,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从雷锋帮战友感受到的”“是从雷锋帮助小韩同志补棉裤这件事感受到的”。这开始的回答可能很笼统,老师应先赏识学生的成功,然后用提示性追问:作者是怎样写雷锋帮小韩补棉裤的呢?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能看出一个人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去细读课文,主动探索到,作者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去展现人物特点的。

师总结:通过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去展现人物性格,这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温暖》这一课,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去感受雷锋的品质。

学生合作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从中表现出的人物的一些特点。

课时总结: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这一股温暖的春风是否吹进每一位同学的心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体会雷锋关心战友、默默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

17.温暖。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

战士:盖好棉被关心战友动作: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心理:

小韩:缝补棉裤默默奉献神态:

语言:

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也有不少的诗歌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教学后记:

学了这课,同学们学会了筛选课文信息,能自觉地去观察事物,但是还不能准确地表达。

詹天佑教案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生词意思,用“争夺”“争持”各造一个句子。

3、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研究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直奔中心句。

1、提示: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他是什么人,哪一句?

2、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哪两个,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他对我国铁路事业有何贡献?(学习第一段2、3句和第二段第一句。)。

4、交流资料,加强对詹天佑的认识。

对于他的生平资料你还了解哪些?告知学生: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三、理清脉络。

2、自由朗读全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想一想共写了几件事。

3、学生交流,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段(1--3):讲清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第二段(4---6):重点叙述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第三段(7):讲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回击,詹天佑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4、如果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的话,文章内容会更清楚。

学生说师板书:接受任命。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四、检查生字词。

1、个别读生字,正音翘舌音“嘲”和“岔”前鼻音“宾”

2、检查读生词。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培养语感。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五、练习读课文。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进行个别练读。

六、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2、3、4、5段,深入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节课让我们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这个中心。

2、记得课文讲了关于詹天佑的几件事吗?首先来学第一件。

二、学习接受任命部分。

1、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文中有一句话。

2、第四段首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读前半句,问修筑京张铁路有什么困难?

第三段第五句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讲修筑铁路遇到的地形方面的困难.

4、帝国主义者怎样嘲笑中国工程师?

有一家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说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本段:

这一段讲詹天佑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挟下,在他们的嘲笑和蔑视下,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顶着很大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三、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中哪部分概括了本段内容?

2、勘测线路部分也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细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再分析。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他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引读:“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不光严格地要求工作人员,而且带着学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用个成语说就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过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读到这句我们不得不说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3、这一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写得非常有条理,请按照“勘测线路的决心、詹天佑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把这段分为四层。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1、读第5段第一句。

不改变意思把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这句话在这段中有什么用?(总述)这是一个什么段?(总分段)。

把这段分为两层。

2、这段中从哪儿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根据课文描述,你能用示意图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吗?

4、在书上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高”“长”)。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第6段,总结课文,再次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

1、读中心句引起本段教学。

2、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呢?

3、理解第一句的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

4、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演示给同学们看。

5、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是,引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有力的回击。”

2、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成功在我国铁路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3、在数万人的竣工典礼上,詹天佑会说些什么,人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

4、我们应带着什么语气课文的最后两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全文学完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詹天佑的“爱国”、“杰出”表现在拿些地方吗?

2、拓展像詹天佑这样杰出的名人你还知道谁?

(茅以升贝聿铭袁隆平等)。

四、作业。

1、小练笔以“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2、搜集阅读名人故事资料。

板书设计:。

20詹天佑。

接受任命毅然。

勘测线路一丝不苟、作风严谨爱国杰出。

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开凿隧道。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设计“人”字形线路。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

2.下面各句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提问:单位一是谁?分数表示谁与谁的关系?

二、新课:

1.意义:上面这些表示关系的分率和倍数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叫百分数.。

(板书课题,并把上面句中和图中的分数改成百分数,指导读法.)。

(1)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70%.(读作:百分之七十)。

(2)已经修了一条路的25%.(读作:百分之二十五)。

(3)今年的钢产量是去年的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提问:这些百分数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谁与谁的关系?谁表示100份?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补充板书)。

追问:百分数是一种什么数?

2.指导写法:

读百分数时,与分数的读法一样.(示范读法)。

练一练: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然后读一读.。

在本上写:25%16.7%1.25%100%131%。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教师出示投影)。

同:都是数,读法相同.。

三、练习:

1.读百分数:(互相读)。

1%5%99%100%300%0.6%38.3%233.3%。

2.写百分数:(两组互相看)。

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十六。

百分之五点三百分之三百一十点六。

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百。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3.把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用百分数表示,说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4.用阴影表示下面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本书,已经看了它的75%,还有25%没有看.()。

(2)一根绳子长50%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4)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125%.()。

6.看图填空:

把()看做单位一,()占()的60%,没走的路程占()的()%.。

把()看做单位一,()相当于()的32%,苹果树是()的()%.。

把()看作单位一,()相当于()的27%,现在用电是原来的()%.。

四、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书,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2.书第68页5~8.。

五、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比较、说一说活动,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写百分数。

2、通过比较辨别凸显百分数的优势,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3、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比较、分析、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近年来,我们学生的近视率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我市学生的近视情况如下(媒体出示)。

2、揭题。

生展示他们找到的百分数。

师有选择的板书并小结: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数确实挺多的。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百分数。那么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怎么写?还有哪些跟百分数有关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1、比较中凸显百分数的优点。

师:大家都在关心我们学生的近视情况,作为老师当然更要关心我们学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下面是老师调查的二、三年级的近视情况(出示表格)。

年级总人数近视人数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近视率。

二年级202。

三年级253。

师:二年级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呢?三年级呢?哪个年级的近视情况好些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先在草稿本上写写算算。

学生反馈:可能会出现通分成分母是50的,也可能是100的。

师挑选通分成分母是100的提问:为什么把分母都通分成100呢?(便于比较)。

2、教学写法。

师:二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0/100,又可以写成二年级近视率是10%。(媒体出示再板书)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在分子10的后面加上百分号。看看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百分号的小圆圈写小点)那么三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2/100,可以怎样写呢?生写在草稿本上,指名一生板演。

师:三年级的近视率12%指的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三年级的近视率12%表示?(三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2/100)(板书)。

师:那么二年级的近视率10%又表示什么?(二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0/100)(板书)。

2、生自主说。

师:那么谁能说说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18%,中学生的近视率49%,高中生的近视率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反馈说,师选择小学生近视率表示意义板书。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组内说。

生反馈,师挑选组的代表说,并板书。

师:说了那么多百分数的意义,那么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说的都非常接近了。百分数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意义)。

三、辨别百分数与分数区别。

1、辨别。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百分数是表示谁是谁的关系呢?

出示:

鸡的只数是鸭的75%。

一根绳子的长度是一根铁丝的51/100.(51/100可以改写成51%吗?)。

出示:

一堆煤重87/100吨。(看看下面这个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吗?为什么?)。

2、师小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加单位。

3、加深理解进行判断。

(1)一段绳子长29/100;

(2)一段绳子长29%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四、巩固练习。

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会写百分数了吗?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零点五。

2、读出下面百分数,想想下面的信息给了你哪些启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地球总储水量中只有3%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可以直接饮用的只有0.5%。

(3)今天我们班同学的出勤率是100%。

3、根据下面的百分数,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你喜欢的图案。

17%32%41%。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爱迪生说过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中国娃教学设计说课稿

1、能够分组活动,围绕同一话题进行讨论。

2、知道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及各方面的成就,由此产生自豪感。

3、提升爱国情怀,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提升爱国情怀,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难点:通过观看视频、讨论中国值得骄傲的地方,了解诗歌中的内容,产生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每周一参加园内升旗仪式,有初步的爱国意识。(经验准备)。

2、奥运会精彩集锦视频、园内升旗仪式照片、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娃》,根据该诗歌内容搜集的图片制成ppt。(物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及爱国热情。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小段视频,我们先来看一看吧!

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比赛、升国旗、发奖……)。

(幼儿自主表达,可再次观看视频,引导幼儿看一看大家庆祝的镜头,感受赛场的激动人心,感受获奖的骄傲和自豪)。

二、讨论中国有什么地方值得骄傲。

师:刚才视频中的奥运健儿都好棒啊,特别是孙杨他是现在世界游泳项目上游得最快、夺得金牌最多的人!世界级大赛中夺得了14块金牌,太厉害了,真是我们的骄傲!

师:除了看到中国获得金牌感到骄傲,小朋友们什么时候为祖国感到骄傲?(结合园内升旗仪式照片,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师:我们的中国还有很多特别棒的地方,也值得我们骄傲。想一想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有特色的地方,或者你在书里、电视、手机里面知道哪些中国最厉害的地方?把你觉得中国最厉害,最棒的地方和同桌的小朋友们说一说吧!然后派代表说一说你们觉得中国特别棒、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有哪些。

(分组讨论,幼儿自主表达)。

(教师参与幼儿小组讨论,引导幼儿不仅要说出最厉害的地方,还要讨论出这些地方棒在哪)。

三、欣赏诗歌及ppt,了解诗歌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中国最棒的地方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骄傲,我是中国娃》,仔细听一听诗里面说了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特别棒的地方。

(播放诗朗诵)。

师:欣赏完诗歌,谁来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中国值得骄傲的地方?

(幼儿自主表达)。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从头看一看诗里面都讲了什么。

ppt2: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点。

ppt3—5:珠穆朗玛峰、泰山、长城、黄河、长江等壮阔自然景观,了解祖国的风景名胜。

ppt6—9: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联合国以及赛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图片。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过程中小结图片和诗歌内容,激发幼儿爱国热情)。

四、再次欣赏诗歌,幼儿跟读,感受骄傲和自豪之情。

师:我们了解了祖国的风景名胜,还有很多伟大的成就,老师作为中国人很自豪,你们是不是也很自豪?那让我们表达一下自己的骄傲和自豪,和老师一起朗诵这首《我骄傲,我是中国娃》吧!

(播放ppt,配乐朗诵)。

活动总结。

今年是伟大祖国70华诞,本次活动以此为背景适时开展,并且《指南》社会领域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中5—6岁幼儿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幼儿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结合大一班小朋友承担园内升旗仪式的小小护旗手的经历和前期经验,在庆祝祖国70华诞之际帮助小朋友提升了爱国情怀,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目标达成度较好。

在活动导入环节我为小朋友播放了奥运会的精彩集锦视频,孩子们看到视频中运动员们的努力拼搏夺得金牌让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感到很开心,不住地发出赞叹。而后引导幼儿了解了在游泳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孙杨,他是最厉害的运动员。而后结合幼儿参与升旗仪式等的照片进行讨论,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我又介绍到中国不仅有最厉害的人,还有很多特别棒的地方,由此引发幼儿讨论。

让小朋友回忆自己爸爸妈妈带自己游览过的大好河山,以及从图书、电视、手机上知道的中国最厉害的地方,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小组的同伴进行讨论,发展语言表达的同时注意轮流发言、尊重别人的意见。小朋友代表小组发言时教师及时给予回应,总结小朋友们的语言。接着引出诗歌,请小朋友仔细听并说一说诗歌里面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幼儿回答出部分内容后,借助ppt详细向幼儿介绍诗的内容以及中国的风景名胜和重大成就。帮助幼儿了解我国的特色景观和各项成就,由此提升幼儿的爱国热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自豪。

本次活动准备充分直指主题核心,奥运冠军集锦视频的播放让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开心、感动和激动。但是在讨论环节教师对于幼儿的前期经验预估过高,同时指导语不够准确,孩子们的讨论内容不够丰富,对于祖国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成就没能充分表达。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

本课总的教学设想是:依托“读练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以读为主、以练为主、学生为主、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放手试读,初读到位;鼓动激励,生字学会;角色体验,精读品味;迁移运用,形成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明白寓意,学有所获。

一课时

1、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2、生字词卡片。

3、小黑板。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课文插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小黑板出示,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出示小黑板,“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眼界开阔

(井图)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平行垂直”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页——65页。【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特殊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比较、操作、概括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习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想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回顾旧知。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出示:直线图),你们说说它是谁?(直线)那么回顾一下,直线有什么特点呢?(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2、想象活动:如果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呢?(学生想象)。

3、学生自由反馈。

3、揭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特殊位置关系。(小黑板出示课标)。

二、自学互动。

活动:(学习例1.)探究同一平面内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一)认识平行线。

1、问:如果我们在同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师:请同学们在这练习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然后想一下,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动手试画,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作品。师:你们能不能按照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不同给它们分分类?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类情况。

提示学生直线可无限延长的特点,因此会有如下情况出现: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第二种正确分类。

(1)、快要交叉的现在是这样,延长后永远都是这样吗?

(2)、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知道快要交叉的直线延长是可以交叉的。

5、进行分类,并说出正确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像这样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用数学语言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那也就是说我们画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相交的,一类是不相交的。(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

6、小组讨论:不想交的两条直线的现象应成为什么?小组反馈。

师小结:在同一平面内无论把两条直线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

6、动手操作,加深记忆。

让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用纸条摆平行线,同桌之间互相欣赏。

(二)认识互相垂直。

2、结合教科书第65页的画图操作:分别给两条直线画延长线并观察相交成的角。

3、学生互相讨论:相交后的角都成那些角。

5、抽象概括互相垂直的概念。

师:在同一平面上,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6、判断互相垂直。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示,问:刚才我们知道了互相垂直。你看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为什么?说说你们的理由?(学生回答)。

师:看来只要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的。

7、操作验证。

同桌用纸条操作验证,加深记忆。

5、课堂小结:

师: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你现在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吗?(板书:平行与垂直)。

三、测评巩固。

1、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平行或垂直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出一些例子来吗?(学生在现场找出平行与相交的现象)。

2、填空。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的习题。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5][6][7][8][9]。

中国娃教学设计说课稿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是:

1、理解“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的写法,把“头”“不”二字写美观。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挂图(中国国旗、地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

学生——从家中带来娃娃玩具;尝试自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降生在一定的地方,这个他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就是他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就是——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都是中国娃。(相机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祖国版图、全国民族大团结画面、快乐的中国娃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教师指名读课文,师生一起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引语)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中国娃,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现在我们就比一比,哪位小朋友认识的生字朋友最多,是最聪明的中国娃!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好办法。

2、使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认识的生字和认记的好办法。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

(1)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学生认读。

(2)出示无注音的字词,学生认读。

(3)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记字好方法。

(4)(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偏旁“目字旁”“言字旁”)。

(5)识字游戏“我演你猜”:

教师准备“眼睛”“头发”“说话”“写字”“是”“不是”等生字卡片,请两名学生到前面,一生抽取、认读卡片并表演,对面一生看动作猜词,其余学生作裁判。

(6)我会读,我会填:

我()中国()。

()爱()()。

(7)然后让学生用“我”、“是”、“中国”分别说一句话。(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4、全班齐读全文。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可以在书上画上小问号作标记。

五、指导写字:

教师出示田字格板,学生认读范字“中、生”。

教师示范书写,强调“中”的口是扁口,中间一竖位于田字格的竖中线上;“生”的三个横长短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练习书空“生”的笔顺。

学生独立练习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情况。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认读卡片上字词。

朗读课文。

二、读悟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表演读;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等。)。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3、师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鼓励学生试背诵课文。

三、扩展理解:

作为一个中国娃,除了相貌、文字、语言,你对自己的祖国——中国还有哪些了解?比一比谁知道的多!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国旗、国歌、风光画面等等。)。

四、指导写字:

认读田字格内范字“头、不”,交流识记方法。

教师范写,强调笔顺,重点指导“、”的顿笔和占格位置。

学生书空、描红、独立练写。

作品展示展示、师生评价。

《奇妙的桥》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桥的资料,图片,生字卡,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层,盐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交流预设:

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钢铁(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下写上自己的感受。

7、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悉、制、吨”

读课文。

学会评价。

悉-息扶-肤制-刺。

度-渡。

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参加游戏。

读课文,作旁批。

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想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4、反馈学习情况: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5、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6、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7、反馈分段,概括段意的情况: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问题:(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思考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我们知道可造桥的材料有许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木头,石头,钢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材料是可以用来造桥的如玻璃,纸张和盐,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是太奇妙了。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制吨钢扶度裂夸。

2、听写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确实钢铁。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造成的桥,用纸张造成的桥,用盐造成的桥)。

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自由发言。

回忆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质疑呢?

6、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的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发言)。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2、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4、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桥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读懂了造桥的材料有石头,木头和钢铁……..

回忆课文内容。

资源欣赏。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这种能造桥的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我读懂了这种用玻璃造成的桥是晶莹透亮的。我读懂了美国人用一种强度很高的纸造成的桥,可以载重几吨的重量呢!我读懂了我国的青海省的盐湖上有一座用盐层造成的铁路呢!

……….

体会:(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回归主题。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围绕科学的神奇和学生热爱科学的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巩固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的神奇。

作业布置。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搜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

玻璃桥晶莹透亮。

纸桥强度很高奇妙。

盐桥万丈长。

中国娃教学设计说课稿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和语言文字。

了解中国之最,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国旗、国徽”图片;“外国小朋友”组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图片;“汉语英语”音频;“各国文字”组图;“中国之最”音频及组图。

材料准备:小镜子。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国旗、国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中国的全称叫什么?

——我们国家的国旗和国徽长什么样呢?

——国旗和国徽代表什么呢?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全称;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她的图案是四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旗和国徽都代表中国。

出示材料“镜子”、组图“外国小朋友”,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及外国小朋友的外貌特征,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1.发放材料“镜子”,请幼儿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

——认真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头发、眼睛、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呢?

2.出示组图“外国小朋友”,鼓励幼儿说说外国小朋友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这些外国小朋友的头发、眼睛、皮肤跟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及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

1.出示图片“世界地图”,引导幼儿找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并观察中国的版图轮廓。

——中国在地图上哪个位置呢?

——中国在地图上的轮廓图像什么?

2.出示图片“中国地图”,引导幼儿寻找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

——我们的城市在地图上哪里呢?

播放音频“汉语英语”、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1.播放音频,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

——你听到了什么?

——哪个是我们所说的语言?

——我们说的语言叫什么呢?

2.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区分中国文字和外国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字是汉字。

——图中哪个是我们国家的文字?

——我们国家的文字叫什么呢?

播放音频及组图“中国之最”,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之最,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美丽中国的人事物,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身为中国的小朋友你开心、自豪吗?

附【小知识】。

中国之最(小知识)。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北京故宫。

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

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

中国最有名的动物——熊猫。

中国娃教学设计说课稿

活动目标:

1、初步获得有关祖国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人文、物产等方面的认知,感悟古老的传统和文化,感受祖国的美好和伟大。

2、通过活动,使幼儿领悟到我们是人,我们是聪明的人,产生“做一个人”的自豪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动内容:

第一周(9.20—9.24)。

第二周(9.27—9.30)。

第三周(10.8—10.9)。

1、我知道的(晨谈)。

1、妈妈的生日(晨谈)。

1、国庆节的见闻(晨谈)。

2、祖国的标志(社会)。

2、祖国一家人(社会)。

2、爬长城(音乐游戏)。

3、我们的首都北京(社会)。

3、大(打击乐)。

3、美术:美丽的祖国。

4、我最爱祖国(语言)。

4、好听的京剧(社会)。

5、国旗、国旗红红的哩(音乐)。

5、京剧脸谱(美术)。

6、我爱北京天安门(音乐)。

6、祖国之最(社会)。

7、小朋友爱国旗(美术)区域活动:

科学区:

引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各种祖国特产(实物、图片)分类,布置祖国特产展。

美工区:

1、各种质地的彩色纸、尖刀、胶水等,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拉花、彩带等装饰物,装扮国庆的教室。

2、学习折新疆帽,做西藏裙。

3、椭圆形的铅画纸,引导幼儿设计脸谱。

阅读区:

收集祖国各地名胜风景图片,幼儿扮演主持人,介绍名胜风景,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

环境布置:“我们的家”“祖国宝贝展览会”“地图”等家长工作:家长配合收集各种图片,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收看有关国庆的电视节目,一起关心时事。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杨淑芳,来自武当中学.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优质课竞赛,并得到您们的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那树》。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欣赏。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写作思路清晰、明澈,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本文在语言、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确定目标要有科学性,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依据九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并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根据本文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解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妙处同时揣摩语言,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作为文章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作为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我利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图片以及歌曲创设情境。

(1)用情境激趣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课前:用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鲜活的大树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去。

(2)朗读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重点语句要多读,从而获得深刻理解,如朗读大树被杀戮的的精彩语句时,重点让学生体味“咬”、“嚼碎”等词语所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话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步步深入课文,由整体感知到引发深入思考。如:你认为那是一棵怎样的树?他有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2、学法:《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的学习,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如朗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本节课分为新奇导入,赏析课文,布置作业三部分完成,赏析课文又通过“那树”(老树的价值,品格)“那命运”(对树不公的判决)(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那未来”(美好的展望)逐步归结文章主旨。教学过程可总结为新奇导入,激活感点;夯实基础,文海拾贝;合作探究,见仁见智;实战演习,学以致用四点。

(一)新奇导入,激活感点。

音乐最能扯出人普遍的情感体验,所以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茂盛的大树图片,同时用“绿色象征着生命”,使学生能立刻投入到课堂。把课文内容情节以消息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既新颖使讲析课文层次清晰又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夯实基础,文海拾贝。

首先,从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因为第几段写到什么?这一问题中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到得出“树为人奉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再次,在人是如何屠杀树的?屠杀是如何进行的?一系列问题中通过找重点词语并积累,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夯实基础,避免看似一节很成功的课堂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都没有掌握的后果。之后,自己和学生深情的阅读激活学生体验,在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散文体裁的语言美,品析鉴赏本文的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

(三)合作探究,见仁见智。

通过屠杀者对树的残忍,分几个步骤进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重在培养学生对树的悲剧的个性感悟基础上的个性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设计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最后,为揣摩文章的主旨播放四幅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加上“人类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的问题,发人深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归结文章主旨。

(四)实战演习,学以致用。

在学生感受到王鼎钧散文艺术魅力的同时,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此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归结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身边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现实阐述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人类到底该怎样处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让我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五)板书设计: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及主题思想有一个明确扎实的印象,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令学生一目了然又铭记于心。

(六)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在《那树》课堂教学中,我依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有效的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注重合作探究,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能力,认识生命与自然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灰椋鸟》教学设计评课稿

两次聆听了王艳老师的语文课《灰椋鸟》,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给了我一个相同的感受: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我就围绕这感受具体说说:

在复习导入后,王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在批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王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教学“先回来的鸟……汇合。”部分时,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王老师让学生再读句子并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鸟儿在相互交流一天的经历,有的说父母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回家……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每个环节中王老师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能不能把灰椋鸟‘排空而至’的转观气势读出来?”、“很神气吧,想来读一读吗?”、“你想不想来欢呼一下?”……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提点建议:

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那么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于每位学生的独特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但都只用“不错”、“很好”这些简单的词,笼统地做了评价。如果以个性化、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还会萌发出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他们更能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读出感觉,读出情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