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写技巧(实用19篇)

时间:2024-03-08 10:55:05 作者:BW笔侠

三年级教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编写三年级教案而言,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倍”的概念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具:小棒,卡片。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200×7=700×2=

21×4=23×2=32×3=

2.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渗透学习方法。

练习小篇子。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