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与自然的关系(模板18篇)

时间:2024-03-14 16:43:04 作者:温柔雨

范本是优秀作品的典型代表,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在以下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发现不同风格和层次的写作范例,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一些色彩和元素。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根据人类活动的具体样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认识、实践和审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共同实现着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目前,人与自然三个层面之间的统一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实践层面、认识层面极度扩张,审美层面相对萎缩;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形成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结构,从而造成认识层面的功利化和审美层面的扭曲.今天,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的产生就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失衡.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要克服生态危机,就需要通过自然观的整合,重建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

作者:佑素珍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刊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pku英文刊名:journalofshanxiteacher'suniversity年,卷(期):29(2)分类号:b02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重建整合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文

我们,作为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的人类,几千年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是大自然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但是,近几年来,人们却一直在破坏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例如:人们不用的垃圾随地抛撒;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都污染了空气;为了除虫人们还用飞机在树木里洒农药,污染了环境;更可恨的是,还有人砍伐森林,捕杀动物。这些破坏大自然的事,数不胜数,令人寒心。

为了免受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一起来保护大自然吧!

论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永庆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齐鲁学刊pkucssci英文刊名:qilujournal年,卷(期):2004“”(3)分类号:n031关键词:人自然伦理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不久,我和家人一起搬进了现在的新房子,因为我邻居的叔叔和阿姨们都认识我,所以就送给我们家好几盆花和树木,又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快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植物干什么?”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吸收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离开了植物就不能生存了。”为什么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植物?”人和动物离开植物就不能生存吗?”我半信半疑,决定做个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星期六下午的时候,我拿来两只小老鼠,他们很小,很可爱真舍不得那它们做实验但没有办法。我又拿来一个大鱼缸,这个大鱼缸使用玻璃做的,是爸爸用来养金鱼的,但一直没有买来金鱼,恰好我用来做实验。我把玻璃缸封的严严实实的,里面也没有放植物,也不让它与外界的空气连接。我很仔细的观察,两个眼珠直直的瞪着小老鼠,只见小老鼠沿着缺壁绕着圈快速的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错了?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止,最后奄奄一息。顿时,我急忙把鱼缸的盖打开让小老鼠换换气,最后,小老鼠终于醒过来了。我接着放入第二只小老鼠,再在这里面放入几棵食物,然后和上次一样把鱼缸盖上,我不停打鱼缸,只见小老鼠也没有咽气的样子,而且还在浴缸里活蹦乱跳呢。我就把它们两只小老鼠放在笼子里了。这个实验证明了人和动物都需要植物。

我来到一个餐馆里,那里的'人很多,它们都争先恐后的排队买饭吃,我也就在那里吃饭了。吃晚饭我在那里边就感到闷得慌,一到一个树木比较多,环境又好,空气又清新的地方就感到很舒服。

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类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很多的地方空气也就会很清新,自然会觉得很舒服。植物稀少的地方空气肯定会不清新,环境也不好,就会感到一点都不舒服。世界上每天,每一个人和动物都要呼吸,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种一棵树苗,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生态平衡也会更好。多种一棵树将会为人们洒下空气清新的绿地,多砍一棵树将为人们洒下一片昏暗,也请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起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人类自古就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当清晨第一屡阳光撒进你的房门的时候,你或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是,那时自然之神送你的第一声问好,这声问好很清晰。很温馨。

推开窗户,小鸟不停的再那放声高歌,你知道它的目标是谁吗?呵呵。戴玉强!清新的空气弥漫再四周。看啊。花儿的笑容绽放再你眼前,小草的脸庞浮现再你眼前,大树的腰杆直立再你眼前。这时。你是否再感叹自然的美好。

天上的小鸟再无忧无虑的歌唱,它是否正在金色大厅里用甜美的声音奏出美妙的交响:鱼儿再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它是否正在水立方里完成最美舞步:熊猫再山上轻轻松松的啃这鲜嫩的竹笋,那它又在干什么呢?你想象一下下吧!

抬起你的头,你的目光就锁定再了前面这一片大草地,草地上,一只小羊再安静的吃着新鲜的嫩草,它的眼神里充满了平静,眼眸里有这种说不出的安详,它和放牧员很友好。一只蝴蝶张开它美丽的翅膀,飞呀,飘到了一朵美丽的牡丹上,牡丹张开它美丽的臂膀,欢迎这一只小蝴蝶。小蝴蝶亲吻牡丹,感谢它,牡丹绽开甜美的笑容。蝴蝶和牡丹很友好。鱼儿在蓝色的水里。轻轻的游着,尾鳍摆动,轻轻的给湖水挠痒痒,湖水受不住,便抱住它,不让它乱动。

此时,我们,也就是生物中的人,在用一双神奇的眼看这一切,眼里满是喜悦,眼眸里波光粼粼,慈祥。我们张开我们的怀抱,迎接清新的空气,迎接美丽的花朵,迎接可爱的小草,迎接自由的小鱼,迎接美丽的蝴蝶,迎接华贵的牡丹,迎接最恬美的笑容,迎接绽放美丽笑容的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自然界,人们仅有靠自然界供给的现有物质资料维持生存。

进入农业时代,人类开始征服、利用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等。

到了工业礼貌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强,竭尽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但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限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我们要约束自我的行为,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1、利益至上。

第一个阶段,人类把外面的自然,包括动物、树木、土地、矿山、海洋等,作为生产的资源,或者等待被开发的利益,他们研究的是利益。在他们的认知里,植物、动物与人中间有一个泾渭分明的障碍,它们不属于人类。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去接触,就不会接触。如果必须要去接触,必然是想去控制和支配,拿它们换利益。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他对自身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不是异常在意自我是不是真的感觉好,在他真的累病之前根本就不会关注自我的内在和谐以及健康。

2、拆分研究。

第二种情景是已经上升了一点的意识,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感觉到自我的宇宙就是人体。如果他生病了,不会明白自我是能量体或者情绪、感情各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不会感觉到自我各个能量体之间的连接和自我宇宙的整体性,就像他也不会认识到外在世界的整体性。

可是这个阶段的人会好奇,他们会好奇更大的宇宙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他们会去摸索一些规律,比如主动地去预测天气,他们会观察各个物种生长在什么地方。他们其实对内在、对外在的观念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很机械。外面更大的自然和其他的生命体对于这种能级的人来讲,就是一个生物机制,并且这个生物机制是能够拆分、能够重新组合。他们会把很多现象归结为某种效应,比如他们会提出温室效应,人口的相关效应。

他们对生物机制是有必须认识的,可是他们无法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会对自我的各种疾病有必须的生物性认识,却很难真正去了解自我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具有联动性、相关性,他们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感性柔软。

再往上头发展一些意识的人,稍微感情色彩重一点,他们会痛心疾首。比如他们会认为人类迫使自然被摧残,并且所以遭受了自身的灾难。就像他们自我生病的时候,也会痛心疾首,自我过去竟然喝了那么多酒,竟然那么多次晚睡,竟然抽了那么多的烟,使自我的身体遭受了摧残。

但这种意识能级的人,对他们而言,更大的自然界的领域是完美纯净的。每一件事物都很完美,他们很容易回归自然,喜欢大地山林,因为他们会在自然界找到自我内心很渴望的保护感。他会到海边把自我的脚埋在海水沙子里面,到一个森林里去拥抱一棵大树。他相信那样的感觉是他的救赎。

这种人其实蛮感性的,对待自我的身体,对待自我的生病,他们也会变得比较不一样,比如当他发现自我手部的皮肤开裂的时候,会满怀着完美的感受,给自我手上涂上护手霜。

4、淳朴自然。

意识能级比这个程度发展得更高一点,他们对待自身和整个自然界的态度又会发生一个变化,他们比那种脑子里有过多感性的人更加简单一点,会跟大自然坚持一个更加友好却更加简单的关系。他们对待自我的身体像好朋友一样,对待外面的自然界也不那么排斥,他们也会惊叹于造物的神奇,惊叹于自然界的美丽。

可是他们不会把自我意识上过于丰富的情感投射到所看到的一切,投射到自然。所以这种爱是更简单的一种爱,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过度的情绪的干扰。比如林黛玉那种,自我心境不好,看到大自然就哭得一塌糊涂,心境好的时候看到大自然又觉得春光明媚。

成长到这个意识的人,他们跟自然的关系也很友好,可是这种友好很自然,就像家人,就像手足,就像是一体。他们会在没有负载过度的情绪的状况下,主动对自我的身体或者对外界的自然界报以更多的照顾,已经开始有一些付出性的能量。就像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庆余年》里一句台词,“生命会为自我找到出口。”

5、灵性管道。

再往上振动频率更高一些,自我的小宇宙和更大的宇宙会有很多的相通的地方。在这样的意识能级下,人是具备一些管道属性的,比如会更多地走进大自然,会主动地把自我的管道——自我的宇宙和自然界更大的宇宙相连,用于恢复自身的能量,用于保证生命的元气。可是他们是很自然而然这样去做的,比如他觉得身体很难过的时候,会到自然界里去静坐一下,然后他就会恢复自我的生机。

可是他不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很单纯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管道。因为他是来自于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细胞的记忆,是长期进化之后的经验。当一个人很单纯很具备灵性的时候,整个大自然好像都是他的伙伴一样,用彼此的拥抱诉说来抚慰自我的灵魂。这样的人会比较敏感,这个敏感主要是在精神层面,有很多的古老的意识存在于他的直觉里。常常在更大的自然里得到启发,常常懂得跟身体对话,也常常会被自我身体的状态、内在的宇宙启发。并且他会明白,这种启发是来自于更高的灵性。尽管他可能说不清楚中间的道理,但他就是明白,他明白自我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能够去自然界接触哪一类树木疗愈自我,能够吃什么样的草药疗愈自我。我们很多中药的药用价值都是在这样能级下的人发现的。

6、高度智慧。

再往上就更不一样了,他们对于自我自身和外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十分整体的意识。他会透过内在的意识去了解自我和了解自我外在的自然——内在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大宇宙,他会有很多很多的智慧。这个能级会有很多智慧,并且这种智慧根本不是心理和智力层面的,也不是知识层面的组合,它是源自一个十分深刻的内在经验,这个内在经验源自于他以往到达过的意识巅峰。

比如大发明家特斯拉,他的很多很深刻的对这个世界的意识,源自于过去六次元的一个内在经验,所以他能够意识到,也能够感受到整个自然远远不是外在的相所显现的那样,他会明白自然界的多元和无限的倾向。对于这种能级来说,自身身体里面的变化、物化和整个大自然的变化、物化,都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美,都是充满了造物创造狂喜的力量的源泉。

到达这个能级的人的意识是比较高的,所以他们对待整个自然界、更大的宇宙或者自我内在身体和一些疾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他明白自我正在使用着自我的身体,他也明白自我不是更大的自然的拥有者。他明白自我的身体和这个世上的一滴水一粒灰尘一样,属于更大的宇宙和自然的`一个部分。并且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不是局限于个人的,上升到了整个世界、整个星球、整个宇宙。人和自然的平衡在他们的意识能级是一个宇宙性的话题,所有的生命是星球级别的话题,绝对不是个人恩怨的问题。

7、天人合一。

意识到达第七境界的人,他们会十分明白自我和整个自然是共通的,也就是道家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明白自我身体的小宇宙和外面更大的宇宙完全是一体的。

对于这种意识能级的人来说,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源头无比美妙的神圣的创造。他是超越疾病的,也会超越意外伤害、自然灾害。

这些人十分清楚,人类和自然的命运不仅仅相连,并且根本就是同一回事,自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自我,根本就没有独立于万物之外的自我,甚至他不会努力地去协调自我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因为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所以他们不会认为自我是山之外的山,人之外的人,万物之外的万物。

无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什么,对他们来说,并没存在之外的存在,当他和山在一齐的时候,他就是山本身;当他和石头在一齐的时候,他就是石头本身;当他和水在一齐的时候,他也是水的本身。同样他也和源头时刻融入在一齐,他不是源头之外的一个追随者,他甚至具备源头本身。他跟自我的身体、心灵完全是一个合一的状态。

他所有的表达、所有看问题的角度都已经到达了一种没有角度的角度,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他的表达,他不会替万事万物去表达。但他会明白,他的表达是万事万物表达的其中一个和谐的声音,他说的话类似于大音希声,所以他也不会刻意去执着于任何比这个低的概念,比如什么该杀不该杀,该吃不吃,有病没病。对他来说这一切是消融的,如果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神的一部分,同样他也是病毒的一部分。

所以这种人也不会有病,因为病对他来说是一种概念,他会允许一切症状在他自我身上发生,就像一切的东西会来也会走,他也不会主动去排斥,无论此刻正在发生什么,本身就是我这个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任何现象对于他来说只是正在发生的现象,只是正存在的现象,一切都是最好的发生,这个“好”不是好坏的好,这个“好”就是最理所当然的意思。对他来说,这个世界的一切是理所当然。自我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命运只是同一件事情,没有什么区别。

他也不会为自我或为外界有剩余的低于这种意识的任何感情,这种状态就是道家说的太上忘情,无情就是上善,上善就是无情,这是一种遵从于所有的平衡的能级。当然,他对自我也是如此,对外界也是如此。他并不会对自我比对别人更好一点,也不会对别人比对自我更好一点,是完完全全的内外相融的平衡状态。

不一样层级的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不一样。

1.被动承担,负向解读。

第一层面的人会把对整个自然的态度投射到自身,尤其在生病的时候,他们会把疾病看成一个对自我的很大的伤害、妨碍。当他的身体正在承受痛苦,无法忍受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疾病的存在,在此之前他们其实根本不管的。他们就觉得,只要你今日还没有来找到我,关于怎样样让自我协调的问题是不用去想的。

2.善于从局部找原因。

第二种人喜欢找原因。一旦他得病,不会试图恢复整体的平衡。他只是想找原因,到底是什么病毒?这个病毒是不是没发现过?我是不是因为拉肚子?我是不是因为接触了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因为遗传?这些人对大自然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他会去找原因,可是他不会在意整体性。

3.易被疾病引发激烈情绪。

第三种人由于情绪异常大,所以真的生病了以后,他会觉得疾病的打击是情绪化的,会觉得自我倒霉了,命运不公平。如果一旦受到了疾病的侵袭或者感染,他们的反应很激烈,他们会把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解读一种痛苦和折磨,也会把自身的疾病解读为痛苦和折磨。

4.善于主动探索出路。

在往上的一种人会比较努力地去解决问题了。当他发现自我的失衡状态或者自然的失衡状态,或者自我的疾病,立刻会做出一个反应。比如当他发现自我的肺有问题,立刻会去戒烟;当他发现自我过于肥胖,立刻会改善饮食;当他发现自我缺乏什么维生素的话,就会立刻去补充;当他发现自我的机体活力在下降,就会立刻去运动。他们会很善于主动寻找任何一个能够帮忙自我回归平衡的事情,这种人在生命当中是比较主动的,他们对自然也有一种主动。我怎样去改善空气,改善土壤,我要找一个方法。

5.听从自然,信任直觉。

再往上头的人,他们会在找方法上进一步提高,除了大众相信的那些方法,他们会觉得自然界必须会有更好的方法,因为他们比之前的人更加合道,会更亲近自然。所以,他们觉得大自然必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大自然是所有的能量的来源,他们会去效仿自然,会去听从自然。对自我的身体也是这样的,他们除了到医院去看病,他们会相信,整个自然因为他的生命态度在疗愈他。他会相信,如果他到草坪上去,贴着大地,开始欢笑的时候,他会得到疗愈。

6.从内在寻找外在的答案。

再往上头,他们如果生病了,就会引发他们的思索,会不断地反省,我的思想、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情绪是出了什么问题把我今日搞到这一步?他会很主动地去内求,经过去寻找自我的内在经验,去寻找自我内在的课题来了解外面更大的宇宙。

7.内在的一切就是外在。

可是对于比他们的能级更高的内外已经消融的人,自我的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反映了人类的进化和转化的过程。如果外界在下雨,他体内也必须在下雨,个人所参与的只是更大的宇宙机器,自我是宇宙大脑的一个神经元,自我是宇宙的一部分。他自我所有的经验,他会明白这是所有宇宙总体经验的一个部分。所以他们也就把自我看成是万物的源头、宇宙的一切的一部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我想对大家说,人对于自我和对自然的态度,其实都是一样的。

每一个层级之间其实也不是这么泾渭分明,人的意识常常也是会波动的。可是从一个层次到另外一个层次往往进展的过程会很缓慢,会经历很多的进化。有的时候促使一个人的意识从一个层级立刻跳跃到另外一个层级,是会伴随着一些很突然的事件,比如旧有的行为模式突然中断,或者遇到了一种突发的事情促使他把所有的焦点放到意识进化上来。比如人类不加思索地挥霍自然资源,把所有的矿都挖了,把所有的森林都砍了,整个人类就会显化出来一些突发事情。这种突发事件是很多的,不光是某一类病毒和瘟疫的爆发,还有雾霾等其他的自然灾害。

可是,如果你把更大的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就会看到宇宙的整体为生命的意识能级进化所做的所有的平衡,其中的必要性。

我给大家分享这些也是想给大家多一个思路,是否有人愿意从更多的角度去研究、去看待病毒这个问题,看待意识的问题,看待自身的宇宙和外面更大的宇宙和我们此刻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

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在接触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是已经十分熟悉的事情了,只可是是古老的轮回当中的事实和历史。那就是,你不仅仅有着灵魂和肉身,你和更大的自然还是一个统一的精神体,一个统一的能量载体。所有的万事万物是同一个体的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内在完全是相连的能量,甚至是相连的结构,甚至是以一种自我不曾觉察的方式一向在互动。

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一点的话,可能会明白疾病在体内构成的过程,也同时会明白我们外在的一些问题是怎样在自然界里面构成的。

其实每一件事情不存在什么好和坏,你把它解读为疾病或者苦恼的话也是源于概念,因为你与整个自然、宇宙是一个整体,所以你是在一个更大的平衡性之中的,所以遇到任何事情,你并非是无助的,你自身就具备自我成长、自我疗愈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本事。

所有的一切其实在你的细胞记忆里都有答案,在更大的宇宙里也有答案。你的内在觉知、你的思想、你的记忆、你的身体的感觉、你处理疾病的方式、你体验外在的所有的方式,其实反映了当下在整个自然链条中间,你这一环是怎样的一环。

范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关键词〕启蒙批判,人与自然,生态智慧,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活动,存在论。

古往今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经久不息,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使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肆虐,这表明自然界正在以它的方式警告和惩戒人类,向人类的不当行为进行报复。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一个重要向度,而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中“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多个面向,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深邃和丰富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为什么在人类自诩无所不能的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却愈演愈烈?为什么被启蒙之后觉醒的人类却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首先要回到開启近代理性文明的启蒙自身,反观这一问题的缘起。在这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代表了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向度,他们在对启蒙的反思中追根溯源地探寻了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为我们思考当下问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应答。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是一切使人类得到自由发展、促使人类进步的思想观念,其本意是祛魅。启蒙意图通过知识的力量来反对和破解神话,使人们获得洞察力,能够意识到自身是可以不受自然摆布的独特个体,亦毋须匍匐于上帝的脚下,在这种不断地自我觉醒当中可以打破无知和迷信的束缚,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因而,理性至上、信仰知识、祛除神话、唤醒世界,成为启蒙的纲领和信条。

启蒙始终贯穿着祛魅化的努力,然而,走出无知和迷信的被启蒙的人类,为什么最终又重新坠入到一种野蛮状态之中呢?面对这一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围绕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彻底的省察。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人类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就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投影到神话当中去,神话的世界复制了人类的现实世界的等级、权力关系,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外在力量。启蒙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足以破解人类对神话的恐惧和崇拜,将原本属于人类自身的世界交还给人类,因而试图借助于知识将人类从神话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获得自由发展的积极力量,这本是一件幸事。然而,启蒙的发展却逐渐背离了它的初衷,走向了其反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的被滥用。在人类拿起理性的武器认识和对待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恰当地运用理性,而是以世界主人的傲慢、一切为我所用的姿态去对待自然。因为启蒙在发展过程中,启蒙理性发生了扭曲,单向度为工具理性而丧失了其中所包括的价值理性的丰富意义。启蒙要求以工具理性控制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便是基于工具理性的重要知识形式,体现着知识的本质力量。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自然被视作是纯粹的被征服和宰制的客体,它理应为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服务,自然的价值只是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谋取利益。

人类由于过度地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信奉它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就进一步运用技术的方式对待自然,贪婪地无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由此,知识最终演变成剥削自然的工具性存在,人类也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属品。所以,启蒙洗礼之后,人类在面对自然时,“从自然中想学到的就是如何利用自然,以便全面地统治自然和他者。这就是其唯一目的”〔1〕2。

启蒙之后,在工具理性几乎驱除了全部传统的神话和外在权威时,人类却没有真正实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类支配和统治自然的同时,自身更深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当中。因而,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的工具主义的态度,即全部症结要归因于启蒙理性单向度为工具理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样说道:“造成社会理性化过程之吊诡的理性,或者说造成启蒙辩证法的理性,不是价值理性,而是工具理性。”〔3〕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批判的一条主线,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源在其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答。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呢?我们进一步借助更多视域的分析,试图发掘出可供借鉴的有效资源。

除了启蒙批判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都曾对这个自文明诞生以来就始终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探究和阐发,汲取他们的宝贵生态智慧,为我们继续去深入反思这一问题,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大突破性进步。“生态文明”一词,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西方可以从伊林·费切尔那里找到源头,1978年他在英文期刊《宇宙》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的文章,其间他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基本观点有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因其生物本性和生活于其间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而依附于自然,但自然并不是人类可以肆意利用的存在物,人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人类如若获取自然资源就必须爱护自然,人有着照料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面对自然,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从自然,尊重自然。其二,人类取得的进步并不必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借助于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攫取、控制所取得的进步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人们或许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真正的进步乃是以创造和保护人类生活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质量进步。其三,要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本路径就是人类应摒弃历史线性进步论,树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把文明看成一个地球上的子系统,以此纠正人与自然二分的错误观念,将文明与自然融为一体〔4〕。其四,任由人类征服支配自然的时代终将结束,人类必将开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承袭了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主义,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剥削、破坏自然,而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律令,而不是去加强对自然的征服。生态文明或将在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最终实现。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的基督教有其独特的阐释。究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上帝决定论,其主要的观点有:其一,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是理解上帝—人—自然三维关系的核心角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上帝定义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上帝指示人类可以统治自然,因为人与自然都可以通过物质交换延续生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人的“统治”角色却不是任意的,统治是“有限的”统治,更恰当地说,是一种“管理”。人首先应当履行维护、看管自然的责任,方才享有对一切动植物利用与控制的权利。换言之,人类相对于自然的权利和地位,是由于对自然的责任或义务而确立的。其二,人类是地球上的独特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只有人类是既具有创造力又具有破坏性的矛盾统一体。恰恰是人类的这种独特性,使得人类更应该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上帝面前,人类是一种有缺陷的有限性存在,正是由于人类有时无法认清这一点,无知或狂妄地把上帝赋予的守护自然的职责理解为可以肆意妄为地支配和主宰自然的权利。事实上,人类之外的一切不仅不是可以为人类支配的,而且还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性。人类世代都在掠夺破坏自然、与自然对抗中来获取自身的价值,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其三,人类对自然应有的态度是,在上帝面前保持谦卑。只有在上帝的恩宠和启示中,人类才能拥有智慧。只有在谦卑中,人类才能领会到上帝赋予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究竟是什么,用谦卑去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最终获得与自然正确相处的智慧〔5〕。

中国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老子提出的“道”最接近于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自然”,道并不是指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人伦、常理之道,而是自然之道。他倡导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其中包含着“物无贵贱”“知足知止”“效天法地”三个向度的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关于明确人在世间地位的“物无贵贱”。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平等共生于天地间,无高低贵贱之差别,不仅如此,人与自然万物彼此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其二,关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知足知止”。老子批判贪图享乐的消极生活,告诫人们须摒弃不必要的過度消费,理应合理有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讲究适可而止,以知足的心态善为而不去妄为,方可成就大为〔6〕。其三,关于人对待自然方式的“效天法地”。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63,人理应与天地万物一起遵循和守护自然而然的法则,不可背离,不可妄加干涉,应努力将自然之法通过人类的智慧转为生存之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思潮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为解决生态危机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在此我们列举几位代表人物来深入阐释这一问题。高兹将生态危机的发生归结于资本主义对利润无限追求的经济理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从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问题,就会危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他看来,当下的出路就在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用遵循生态规则的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8〕249。奥康纳则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有着反生态的本性,因而,资本主义的生态体系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当中,就势必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界的污染,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日愈严重。福斯特强调科学技术是资本家谋取利润的手段,如若将生态危机的解决寄托于科学技术之上定是徒劳的。当前全球生态的破坏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诱发的,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

上述古今中外思想家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诸多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认识和理解大致有三种角度:一是有的将之归结为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二是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说是资本逻辑导致;三是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造成的。就解决路径与方案而言,他们相应地提出了三种观点:一是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遵循万物法则,担负守护自然的职责,达到文明的发展与自然有机的融合;二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自然的独特价值,合理有度地使用自然资源。以上这些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予我们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以深刻启示。另外,我们也从中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这个主题是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的重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峙、失衡,并不是由某一种单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诸多的因素所导致。那么,如何才能全面而恰当地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理应回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之中,这里蕴藏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马克思在他的感性活动原则中提供了人与自然达成辩证统一的重要规范和标准,为我们科学地解答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那么,何谓“感性活动”呢?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它指的是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中建构出人类社会关系的劳动,对象性、社会性、历史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正是感性活动的这些特点规约着人与自然关系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二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马克思认为,正是基于感性活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相统一。

首先,我们来分析“感性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个纽带不是思辨的理性意识的活动,而是感性意识的活动。在马克思这里,感性、感性意识、感性活动是同义词。论及感性意识,它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并不一致,“不再从人的先验的认识能力或者感官功能以及意识主观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不再是个体的属性”〔9〕125。换言之,它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激情和需要,但这并不属于个体独特的情感范围,而是一种类的属性,它应被理解为“领悟并造就人类社会性的交往意识,同时也是建构着人类社会的感性活动”〔10〕。这种感性活动即是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关系呈现的是“对象性”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互为对象的一种平等关系。

其一,这一“对象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自然于人类而言,它是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前提,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为了表现和确证自己的对象性本质力量所需要的世界,人类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对于自然来说,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这样说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56-57另一方面,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1〕89。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毋宁说是一种“无”。所以,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亦即“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11〕89。这种自然界的属人的性质和人的自然界的属性,指明了人与自然应然的和谐关系,突破和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其二,人的主体性是在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关系中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具有感性意识,这当然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但是,它只能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性”,他这样说道:“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的现实、对象性的本质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11〕105这段论述中的“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这里的“主体性”指的即是感性,正是由于人具有“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11〕105,这种主体性才会成立。“一方面,展现这种对象性本质力量的活动证明了自然对人的先在制约性;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对象是表征着人的这一本质力量的存在,这两方面共同印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9〕121-122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感性意识是一种主体性,然而它绝不是在近代形而上学框架下的主客二元對立的主体意识。这是马克思在告诫人们,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去谈论人的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不能凌驾在自然遭受控制、掠夺和破坏的痛苦之上,这就有力地回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工具理性的态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文提及的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合理的运用,人类过度掠夺和消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等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在马克思这里也已经全部涉及到了。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感性”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不只是作为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呈现出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感性意识本身就是一种与他人、他物相联结的交往意识,感性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v^往。这种社会关系在马克思这里,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中的生产关系。他是从全部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达生产关系的涵义,当生产关系被理性所确认和固定下来就是社会制度。这样,“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对前者亦有所影响。因此,倘若要恰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考量“人与人”对“人与自然”的影响。我们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方案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这里亦有所呈现。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在感性活动中提供了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的所有应然准则。至于实然状况中,例如: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形成、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被滥用等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当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感性活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与自然是基于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史与自然史是同一部历史。在这其中,还蕴含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终极路径〔12〕。马克思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落脚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以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局面,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关系的产生,而对这种新关系的需要,是在生产力的变革中产生的。那么,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境域里,生产力的变革又到底意味着什么?生产力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因而,生产力的变革并不是从工具理性角度理解的工艺学意义上的突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的发展,还包含了人与人对社会关系需要的感性的交往意识的变革。因此,其真正的变革意义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人的感性存在的生产,由此引发了人的感性需要的增长和感性意识的变革。感性需要的增长不能等同于物质欲求的增长,这种需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它的不断增长是感性意识变革的原因,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感性联系中对新的社会性的发现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意味着新的社会属性的降临〔9〕126-127。换言之,当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新关系的需求和渴望时,新的社会关系变革的发生也就来临了。这也就意味着,在感性活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中,实现了共产主义这个新的社会关系的诞生,就迎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共生。马克思这样说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1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只有当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结束了人类史前史的阶段,感性活动的异化得到扬弃,人不再被异己的规律所支配,能够运用自然生存法则进行合乎规律的自由活动,开始了自由人的创造而进入到真正的人类史,人与自然才真正达成和解,实现和谐共生。

总之,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诠释和规范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我们努力达成这一新局面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我们首先应对联接人与自然的感性活动的“对象性”有充分的体认。人与自然是互为对象的平等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人类是有限性的存在,自然亦有其独特价值。人的主体性是在互为对象的关系中的主体性,因而,绝不能继续抱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工具理性进一步蔓延扩张、科学技术被不当地运用。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能只是认识态度上的转变,在这种意识的背后是作为根据和基础的社会存在,它就是近代理性文明以来的异化了的感性活动的存在。我们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坚持马克思的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理念,落实在个体的实实在在的感性活动上。我们在感性活动中应遵循万物生存法则,担负起守护自然的职责,在逐步带来的存在论意义上的生产力进步中,增进个体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从而逐步朝向自由人的创造的理想境界,推进共产主义这个“人与人”之间崭新社会关系的诞生,最终彻底扬弃感性活动的异化,从而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人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卢风,曹小竹.论伊林·费切尔的生态文明观念——纪念提出“生态文明”观念40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02):5-13.

〔7〕陳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韩秋红,史巍,胡绪明.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夏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新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占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98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减轻洪灾损失的生活模式、经济模式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学会人与水共享空间,减轻洪灾损失。此外,研究洪水规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冲刷和造床功能来减少淤积,治理河流,如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加强水库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变害为利的探索。

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范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的家乡在监利,在南方地区,很少见到雪,而今年却迥乎不同。

送走了寒冷的冬季,迎来了温暖的春季。我本在惋惜,今年的冬天雪不大,没意思。我怎么会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正在向我们袭来。

中午,我正在看书。妈妈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下雪了!可可快看。”我往窗户那里瞟了一眼,真得下雪了。我在一秒之间像吃了兴奋药一样。“耶,下雪了。”我丢下手中的书本,爬到窗户上,来观赏今年是雪。这就有些奇怪了,现在是初春,还会有雪?我睁大眼睛,生怕雪在我眨下眼的时候,飘走了。

雪下得可真大,像一片片鹅毛从天而降,又好像是无数位轻盈的少女在空中旋转起舞。只见大树上,房顶上,路面上全布满了厚厚的雪,像铺上了白色的地毯。树已压弯了腰,远处有孩子们在雪地嬉戏。

在孩子门的欢呼声中,我们把自己对雪姑娘的喜爱融在这晶莹的世界里。

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人类大于自然还是自然大于人类?这是个很平常的问题,有着两种平常的答案,一种是自然大于人类,一种是人类大于自然。

事实上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征服自然,呵呵!那些无知的人们啊!他们应该记住人类援永远不是自然的对手。

众所周知,水滴是不能用来代替大海的!正如人类的智慧是不能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的!

人类的智慧发明了很多工具,开采了很多煤矿,石油,天然气,可谁能断言,这些矿坑不是人类自己挖的陷阱呢!

人类啊!觉醒吧!我们对自然不能有征服之心!只有珍惜自然,爱护自然,我们才能长期立足于地球之上!

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关系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作为人类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良好的室内环境设计需要符合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引入自然环境要素的理论,并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对室内环境的视觉和心理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总之,有必要对室内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对我国人居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类始终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即使工作生活在室内人工环境中,也无法隔绝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室内环境所依赖的人工建筑物始终处于大的自然环境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的,人类对室内环境的设计也会对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作用于外部大的自然环境。简而言之,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2.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主动利用自然环境要素;

3.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对自然环境要素利用过度,使得室内环境设计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需进行反思。

植物、阳光、山石、水体以及动物等自然环境要素是使室内环境产生视觉艺术的直接诱因。以室内庭园中最具生命力的植物为例,它以其独特的`颜色、形体和线条,可以为室内增加安逸幽静的色调,使人感觉到放松愉悦,并且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物候现象,会使人除却空间上的直观感受外,产生一种对时间和自然的感悟,给人的感受不仅是视觉上的体验还有心灵上的净化,是一种柔和丰富的自然环境要素。

通过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合理运用自然环境要素,设计者可以让人在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过渡中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连续作用,从而降低视觉上的“突变”感受。从视觉感受上来说,自然环境通过对建筑物构成的影响会对室内环境的形态产生作用,而室内环境的设计也会通过对建筑外部表现的影响而作用于自然景观,所以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视觉的过渡性问题。如处于室内环境中的人,在接受室内环境的视觉感受时,通过建筑物的门、窗和玻璃墙等外界面,也会同步接受外部自然环境的视觉感受,而良好的室内环境设计会使这些视觉感受和谐融合,不产生突兀感。总之,建筑物作为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介质,在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在室内环境视觉艺术上的应用时,需要从自然空间设计、自然景观布置和自然光环境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虽然自然环境要素在室内环境视觉艺术上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因此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由于只片面追求视觉享受而产生的生态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平衡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本世纪环境艺术的宗旨和室内设计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就我国而言,生态设计是一个新兴的热点,为我们解决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产生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要素为我们提供一个既舒适高效又能最大限度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活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能源系统的优化为例,国家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了生态小区总能耗中的10%宜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提供,而绿色住宅室内环境中的采暖、空调和热水供给等也要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室内设计师们就开始了围绕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设计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不仅牵扯到了设计形式本身的变革,而且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也行了反思。它针对传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新理念遵循少量设计、再利用设计和资源再生设计三大设计原则,并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未来前途的关怀,成为了当代最具前景的设计之一。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室内设计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解决我们生存、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激发设计人员的灵感,进而从根本上创造更为健康、绿色的生存模式。可持续设计理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到实现:

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定势思维,针对可持续设计的目标运用崭新的设计理念,有时候微小的变化就可能造成设计效果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通过变革自身传统的设计观念来实现。在具体设计中,要善于利用亲切质感的室内材料和尺度适宜、功能多样的家具来营造空间、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整体。

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选用那些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天然资源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一般都是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它的推广和使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作用。

依托于科技进步的新型装修部件化结构,有利于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和方便拆卸转移,使得室内设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这种室内空间可以自由分割的建筑构件化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使装修过程绿色化,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只要进行室内装修就会存在污染,所谓绿色装修材料只是尽可能的把污染控制在一个标准的范围内而不是杜绝污染。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在具体的装修过程中,注重发挥材料本身的功能和特点,在外观表达上要简洁大方而不拖泥带水,尽量省略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和繁杂的附加物。

总之,现代生活中,自然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而恢复人与自然的联系,营造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对于保持人类身心的健康,改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散文

来上海已经跨过十几个年头了,十分有趣的是自己无论是进修、读研、恋爱和成家都没有走出过杨浦区!也许这真的是所谓“冥冥之中”的道理吧?当然也正因为杨浦区的多数马路都是由黑龙江的不同城市命名的,比如佳木斯路、齐齐哈尔路等等,这样我每天我走在这些马路时就有一种没离开家的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亲切感和欣慰感.....

最近我去杨浦人才中心办理手续时候,细细看看最初在同济进修时候走的那条马路,猛然发现过去这条熟悉的马路如今已变得如此的令人陌生了,当然这不是因为岁月使其增添的痕迹,而是其被做了一次大大的整容手术。

当然了,一切都是矛盾的,没有速度就没有饭吃,或者说没有更好的饭吃!但是拥有了速度就也一定会品尝到速度的`快乐和苦果!

最近的自然现象特别的离奇,该冷的地方要么很热,要么冷的异乎寻常;该热的地方变冷了,当然亦或热得夺取了很多无辜的生命。同时地震也一天天变多了,震级也更强了。汶川地震了、海地地震了....阿根廷也地震了...最近也真的不知道怎么了,好像每隔一两周总有世界的不同地区发生着地震,我真的好害怕这种情形日趋严峻,更害怕这所谓的“20**”顷刻会到来......因为我似乎感觉到上帝好像真的愤怒了!所以在当今和谐的社会,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也要与大自和平共处.

如果人类真的是聪明的,为什么预测不到地震,为什么攻克不了很多很多疾病,为什么很多很多事情都办不到---自然界,保留着自己的生存密码,在警示着人类。我们不应该光杞人忧天,心里还是阳光一点吧,不要光为了自己,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吧,“天人合一”是一种理想,更是人类真正文明的目标......这,是一种期盼与祝福!

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清澈,明亮的小溪缓缓地流向山的深处,婉转、欢快的叫声直冲那云霄深处,活泼、热烈的`瀑布欢快地跃入潭水深处……这一幅幅的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人间奇景;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大自然又如一位魔法师,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像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绿色?红色?黄色?紫色?……不,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

然而大自然这位画家总是偏爱于绿色,绿色代表着永恒,象征着和平与永恒。大自然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携带有绿色的基因,然而正是这些基因造就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同时已孕育着人类这一伟大的智慧生命。大自然这位画家自如地调弄手中其它颜色的油墨来点缀美化这大千世界,红色、黄色等颜色代表繁荣与昌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颜色基因,大自然才呈现出如今的五彩缤纷与色彩斑斓。

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那么什么是它生命的真谛呢?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驼走大漠”这一派和谐的景象不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谛吗?

你聆听过大自然的声音吗?那淙淙的流水淌过那蜿蜒绵亘的小溪的声音;那云雀直冲云霄的鸣叫声;那雄鹰振翅搏击长空的声音,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将更深一层地理解大自然地深邃与神秘。

面对大海,我们想到的是博爱与宽容;面对高山,我们悟到的是坚韧与挺拔;面对平原,我们感受到的是坦荡与宽广;面对沙漠,我们体味到的是激情与奔放。。。。。。人是自然的精灵,潜移默化之下,我们充满了自然赋予的灵性。

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促使那些散布在我们身边的自然事物,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让人陶醉在梦一般美妙、奇幻的境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加修饰的诗句,将杜甫忧思愁绪卷入包裹落叶的秋风,让杜甫的孤寂悲凉流入永不停息的长江。萧萧之情,滚滚之意,似乎只有秋风才能吹尽,长江才能冲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淡的描绘,寄托了李清照无穷的相思之情。刻在梧桐叶的相思,伴随着细雨,点点滴滴,敲打着女诗人脆弱的心灵,叫人不得不品“三杯两盏淡酒”。

人的万种风情似乎总能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找到最佳的切合点。人的思想来源于自然,又运用于自然。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像龙一样,牢牢地抓住祖国大地,横卧在峻岭之间。山势的气势磅礴,长城的绵延逶迤,将民族精神作了完全的诠释。

秦始皇兵马俑,取大地之精华,筑人间之辉煌,借自然的博大,来渲扬皇室的富贵与气魄。

北京故宫,规模宏大,色彩浓重,配以宽阔整齐的地形和蓝天白云,显示出皇权的尊严与高贵。

人的设计与自然相合,暗含了“天人归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也本该如此,人借自然而变得有灵气,自然因人而显得有灵性。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从天而降的仙女的梦,让人感到幽深至远。

人与自然的结合,自然与人的融洽,造就了世间最美的合作、和谐。

人因和谐而高贵,自然因和谐而亲切。高贵与亲切的相汇,才是永恒的完美。

聆听自然,感悟自然。

范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1.敬畏观。

原始社會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v^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这里,^v^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注释。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大自然阁下:

本人风,随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而出现。从此,地球上风云变幻,冷暖调度,都有我的参与,为此本人的职权范围和威严曾经一度达到了全高点,谁要想风调雨顺就必须朝拜我,向我磕头。只是好景不长,人类的毅力和智慈早已能够自由使用原本属于我的权力。

最简单的例子:以往农民劳作,闷热无比,满头大汗,只有我到了,农民才能感到凉快一点。如今,农民富了,,人人家中都有一个笨头笨脑名叫“空调”的家伙,谁对气温稍有不满,便可用它来调节。我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下子我可生气了,立即找到了老搭档——雷、雨、电,刹那间,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一下子封锁了所有空中航线。这一招还真灵,据说由于那次连续三五天的空中“武力报复”,给人类的.民航造成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下人类又得乖乖地让我牵着他们鼻子走了!不想,半年多过去了,一个不明飞行物一下子窜到了两万米的高空,在我的头上飞来飞去,好不烦人。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美军方用于对抗我和雷雨联盟而研制的“黑鸟”间谍飞机。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头上只有一种飞机在飞,不会令我太丢面子,再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谁想人类得寸进尺,接二连三地又制造了s-27a,rb57d,rfi01等飞机来对抗我,更令我脸红的是民航的波音747-400型客机,在我头顶上飞行,让我和暴雨无从下手,它构造精良,还带有什么先进设备,太可恶了,简直是目中无“风”。为了继续打击人类,我与沙尘结盟,摇身一变,成了威力巨大的沙尘攀。我们所到之处,混饨一片。出乎我们的意料,人类立即采取了行动:植草筑堤,保持水土;建造防护林,减少土地沙漠化……几年之后,不管我使多大的力气,沙尘暴总是跑不了多远就动弹不得了。再后来,我的合作伙伴全没了,我也就只好孤零零四处游荡。

由于人类不屈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我这个地球的同龄人已无计可施了,将来不堪设想。为免灭顶之灾,我想还是先溜为妙。

特此察报。

执笔:

xxxx年s月p日。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关系证明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