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线性方程教学反思(专业16篇)

时间:2024-03-10 17:42:02 作者:笔舞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和目标。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

中班数学教案:学习34的组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在幼儿已经接触和练习了数的形成2、3的分合、组成的基础上,学习4的组成。数的组成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通过创设相应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引导幼儿去探索、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用交流的方式表现出来。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4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知道一个整体数分解成两个部分数后,一边增多,另一边减少的互补关系。

4、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4根萝卜图片、一张记录卡、小兔胸饰4个、写有数字的树叶若干、两棵光秃秃的大树背景(3号树和4号树)。

活动过程:

1、歌表演《合拢分开》入座。

3、幼儿操作:“分萝卜”,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4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还有3和1这两组数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字几?(1)还有一个相同的数字几?(3)它们的数字相同,但是它们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种分法后,将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另一种分法,左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右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少1,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4。

4、巩固游戏:“拼贴五彩树”。

请幼儿将带有数字的树叶粘贴到3,4号树上,树叶上的两个数字合起来是几,就粘贴在几号树上。

5、今天我们学了4的组成,我们举起萝卜用《合拢分开》这首歌把4的组成唱出来好吗?

附歌词:合拢分开,合拢分开,学4的组成分解,4的组成,4的分解,就像合拢分开,4可以分成1和3呀,分成3和1,还可以分成2和2呀,它们合起来都是4。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9的组成》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2、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教具:9朵大小、颜色不同的话,数字,分合号。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难点: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1、复习8的组成,学习9的组成。为解决重点问题。

“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的分合,谁能够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小朋友们你们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几朵?”(引导幼儿从大小、颜色、方位上观察和讲述,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等)“谁谁能有顺序的把刚才讲的事纪录下来?”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9可以分成1和8等)“我们检查一下是否有序,是什么样的顺序?”“请把分合式读一遍。”继续感知两个较小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请小朋友看看这并列的两个数”如(9/1和8,2和7)“前面多出的1是哪里的,后面少了的到1哪里去了。”

2、让幼儿在记录分合时只要记录出4组分合就可以了。为解决难点问题。9(1和8,2和7,3和6,4和5。)。

3、在感知互补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并排的分合式,让幼儿明确前面的数增加的部分,就是后面的数减少的部分。

4、幼儿练习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点评。

活动反思: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上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我们知道许多数学家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实际,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情境,力求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成为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一、了解“问题情境”的含义和原则。

1.“问题情境”的含义。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数学教学论文)我们这里所说的的“问题”,除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因而问题情境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一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或发现规律的气氛,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的惊奇、对成功的喜悦等;第二,它是数学概念、规律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概念、规律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讲授概念、规律之前,应先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概念、规律自然产生出来。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实行启发诱导原则,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2)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创设情境。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以“问题情境”故事化的方法,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应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应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络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坐标系的知识,教师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从而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课堂氛围。

2.以“问题情境”生活化的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残缺的圆形硬纸片。并且告诉学生:“你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残缺的皮带轮,现在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使机器尽快恢复运转?”,同学们立刻忙活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有的几个人一起拼凑……同学们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整堂课的教学就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效果空前良好,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

3.以“问题情境”活动化的方法,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初中《几何》第一册绪言课时,由于是新开设的科目,学生在小学有所涉及粗浅的几何图形和简单的几何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此时有一种表现欲),相信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让他们大胆的说,不拘形式的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统统画出来,不管画得怎样都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抽出其中的图形如“长方形”,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图形,思考边与边、角与角、对角线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所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每个图形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还不知道,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给学生“悬念”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及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之中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反思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抓住这一点,具体的应用到每一个学生当中。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习惯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的开篇都是培养习惯。我们都知道,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对某种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不是靠一节课讲出来。学生五年级了,在教学中他们有修改病句及修改语段的经历,在以前的作文讲评课上也曾经安排过他们练习修改文习作,但他们的修改方法还不明了,自主修改的意识不强烈。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本节课上安排的这样的环节:

刚才我们交流了名作家修改文章的小故事,学习了他们对于修改文章的名言,知道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那你准备怎样修改你的习作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你们的修改作文过程及方法。

第二小组陆婓怡首先答道:

第一步,我把自己的文章读一遍,想一想这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是否围绕题目来写。

第二步,再读两遍文章,主要修改错别字,病句,看看文章的语段是否要调整。

第三步,添加优美的`词句,增强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起来。

第四步,再读文章,看中心是否突出,文章主题是否鲜明,根据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题目,是文题更吸引人。

第五步,同伴互改,写出修改意见。

陆婓怡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同学们在她回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抓细节给文章润色”(环境描写、人物神情、心理、动作描写),想主题使文章出彩(文章立意、选取典型事例)等修改方法。

反思:

今天的课上,同学们讨论出来自己可行的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步骤,那怎样使有形的文字化为自己无形的行动呢?作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循序渐进。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开始,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修改,巩固方法,接着在每一次作文后,在作业中提出修改要求,慢慢地鼓励他们在每一次日记后就养成修改的习惯,对于有自主修改习作习惯的学生,利用评价鼓励他们坚持。常言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

2.学会约束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步骤,严格执行。不因为外界的诱惑少做一步两步。

3.及时调整偶尔出现的问题。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前天有位学生妈妈来向我求助,说孩子在家学习时效率极低,如果家长不坐在旁边一直督促着,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他要用一个小时,该怎么办?其实在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认真找原因,除孩子自身注意力问题、外界环节外,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掌握好的引导方法,从而导致这样的情况存在。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庭环境及外界诱惑太多,比如电视、玩具等,都会导致孩子分心,所以家长要从日常小事培养孩子集中注意的习惯。比如按时起床和睡觉、写作业如果出现错误要重写等。也可以帮助孩子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一小时内背诵完一篇故事,十五分钟阅读完一篇文章,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自己的注意力。

二、制作时间表。

和孩子共同制作一张时间表,帮助孩子规划每天每个时间段应该做哪些任务,当然除了学业外还应该给孩子保留时间让他自己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整个过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约定好如果做不到会有哪些相应的惩罚。

三、用积极语言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

当孩子专注地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在成绩上取得一定进步,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当然,尽量避免用聪明这类的'词语,要表扬的具体些,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以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鼓励数次后,自然能唤起孩子积极的学习情绪。

四、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除了孩子学习时,要保证周围无杂音外,干净整洁的书桌也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孩子的书桌上,只需要拜访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文具和书籍即可,其他物品会分散孩子注意力。当孩子的作业出现错误时,也不要随意打断,可以在完成后统一检查时指出,不仅不会打扰孩子的学习状态,还能让他对知识点记忆更深刻。

我一直认为教育除了向外输出知识和教会学生学习外,还应该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陪伴。在孩子少年时期,把时间分给孩子一些,将会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中班数学教案:学习34的组成教案及教学反思

2、运用互补、互换规则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六型学具每人一套、奖券、积木等奖品、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1、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7的组成。

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3和几?

生:赵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3和4。

2、出示红花,让幼儿用学具摆出8的组成。

老师拿来了8朵红花,要把它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

有的幼儿说:“左边1朵,右边7朵。”――用学具数字摆。

有的幼儿说:“左边2朵,右边6朵。”――用学具数字摆。

教师总结:8有7种分法:8能分成1和7、8能分成2和6、8能分成3和5、

8能分成4和4、8能分成5和3、8能分成6和2、8能分成7和1。

3、让幼儿观察学具寻找数的组成规律。

让幼儿观察学具,说出数的组成规律。左边的数是1、2、3、4、5、6、7,右边的'数是7、6、5、4、3、2、1,左边的数递增,右边的数递减这叫互补规律;8分成1和7,8分成7和1,叫互换规律。

4、领奖游戏,巩固8以内数的组成规则,并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1)交代游戏规则。

小朋友真聪明,老师要发奖品给你们。但领奖品有一个规则:请幼儿先在自己的游戏区领一张奖券,看清奖券上的数字是几,就代表有几元钱,然后可以去领两种奖品,但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钱要是奖券上的数字,不多也不少。

(2)幼儿根据奖券自由选择奖品,老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小结:今天,小朋友真动脑筋,又玩了游戏,还领了奖品,我们下次再来玩。

5、放音乐出游戏区。

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活动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有关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数学需要,创设逼真的、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并且还能运用它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课时,我先在屏幕上显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动规律,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课件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宇宙,就这样不仅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了年、月、日,了解了之间的关系,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7的加减》

一、活动目标:

2、学习用清楚的语言讲述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二、活动准备:

1、背景图2幅,磁性教具兔子、小猫各7个,1――7的数字2组,算术符号“+”、“-”、“=”。

2、幼儿操作材料:纸、笔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组成和加减。

1、游戏:我的火车几点开。

规则:教师出示不同的算术题(如:3+2=?)问: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3+2=5,你的火车5点开。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出示数字7,复习7的组成。

请个别幼儿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出7的组成。

(二)、口编应用题,学习7的加法和减法。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

――请幼儿用加法算术来表示图意(5+2=7)。

――幼儿认读算式题,鼓励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二,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游乐园里有7只小猫在游戏,这时老师从中拿走3只小猫,请幼儿看图并结合老师刚才的操作,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7-3=4).

――请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三)、幼儿操作活动。

1、纸、笔人手一份,幼儿根据图意列出7的加减算式题。

2、检查幼儿作业,一起讲评。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7的加减》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城堡图,四幅画、数字1—7、符号+、—、=。

2、人手四幅图片,笔、鞭炮四串、自制金牌、银牌若干。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开火车。

以前我们玩过数字5、6的开火车游戏,今天,徐老师带大家要玩数字7的开火车游戏。

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嘿嘿!我的火车6点开。(集体、个别)。

2、情境感知———看图学习7的第一组加减法。

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城堡王国,一共有四座城堡,有绿颜色、红颜色、黄颜色、蓝颜色四座城堡,这么漂亮的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电话响)是城堡国的国王打来的,说这四个城堡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城堡。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愿意),那好,就请我们小朋友开始去说一说吧。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1)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了什么颜色的'城堡?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树上有一只鸟,又飞来了6只鸟,树上一共有7只鸟)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颜色城堡的小朋友来讲述(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四个城堡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国王还夸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小客人呢。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电话再次响起),又是城堡国的国王打电话给徐老师,说,它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四个城堡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

2)集中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

(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2)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1+6=7(6+1=7)、7—1=6(7—6=1)。

4、内化迁移———幼儿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个鞭炮里面也藏着一个算式题,要是谁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能放的很响,而且还能得个小红花,同样,要是没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放不响。

(2)每次请每队选一个小朋友参加进行比赛,看看到最后那队得到的小红花最多,那么就能得到金牌。

小结:颁发游戏中金牌得主、银牌得主。

活动结束:

带小朋友进入城堡跳舞。

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7的第二、第三组加减。

2、利用区域活动,进一步巩固看图列算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七年级数学听课学习的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听了胡老师和贺老师的课感觉收获颇丰,他们都是复习课,虽然我是跨学科听课,可是他们那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是值得我学习的。

第一节胡老师的课是试卷分析课,我听了之后感觉他的.做法非常好,试卷发下来,让学生自己找分,这一做法就是学生自己的反思过程,再就是小组内交流,可以发挥互帮互助集体的力量。然后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放到班里老师指导讲解,接着达标训练,让学生及时巩固。整节课思路明确清晰,目标达成度高。

第二节是卧龙学校的贺洪喜老师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整个课堂节奏紧凑,注意让学生形成做题方法。达标训练及时精炼。

现在课堂已不是老师主导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可是老师穿针引线的指导作用不可缺少,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效率高低问题。以后一定注意积累学习课堂的指导艺术,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

七年级数学听课学习的教学反思

9月21号学校组织了九课全体任课老师赴马牧池中学学习教学经验,听了俩节数学课收获较大。

老师的教法各有风采,但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竞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解决,不讲求该节课的内容完成如何,重在讲求解决问题的力度,深度,范围的大小。这样的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较好。

课上学生忙,课前老师忙。要想课上学生不懒,需要教师课前不懒。只要老师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学法指导、备好.......,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自我、放飞自我,这样呈现出的课堂就肯定是有用课堂、高效课堂了。

总之,做到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我想在这样的教法下,在老师每节课的不断积累总结下,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七年级数学听课学习的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复习,要求达到一要了解,二要掌握,三要会用的目的。即进一步了解数据整理、统计图表的意义和用途;比较熟练地掌握数据处理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等基础知识;对统计图表要学会看、学会制、学会用。在复习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好基本训练,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改进复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整理与复习更应如此。复习时,我避免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把它们排列、统计,或者在“万能表”(方格纸)上涂色,画线,然后背条文,做练习。而是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统计——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再根据整理复习的要求,分别制成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统计图表及各种统计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描述和反映事物的不同特征方面的优势,使之相得益彰。这样的复习,既可以克服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弊端,又可以使学生在统计知识的整理、各种图形的制作规则以及制作图表的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与加强。由于学生是在一种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事整理复习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突现和张扬。

二、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应用意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沟通联系、综合提高。训练包括学会整理数据、制作图表、看图表、分析说明四个方面。

数学教学反思学习

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时抓不住关键问题

3、有的小组只有某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表意见,一言堂,其他人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之等着听别人的讨论结果。

5、接到一个需要讨论合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分解任务。他们只是漫无边际的东一句西一句。

应对的策略:

1、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学习中等生和学习特长生搭配在一组中,学习较困难但是还敢于发表自己间接的学生也可以搭配在期中,一个组基本上是一个学习特长生两个中等学生一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三、四人组成一组,这一组老师在讨论时参与进去,以老师的启发指导为主。其他小组则是学习特长得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这几个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探索。

3、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很重要,以对集体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渐渐形成“集体好我才好,集体棒我才棒”地认识,会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6的分解》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对对碰(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

师:我说5.幼:我对5。

师:5可以分成1和几幼:5可以分成1和4。

(......)。

师:5可以分成4和几幼:5可以分成4和1。

2、复习2、3、4、5的分法与几种,引导出6有5种分法。

3、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一起来学习《6的分解与组成》。(出示课题,领读两遍)。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动手操作积木,探索6的五种分法,并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2、小朋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汇报操作结果。哪位小朋友来把你找到的6的分法告诉老师?

(请小朋友发言,并把他们的记录结果板书到黑板上,并比较)。

4、引导幼儿观察6的分合式,有什么发现?(提示: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这叫递增,而右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这叫递减。还有两组数字位置互换了,但总数没有变。这就是数的分解组成的规律。

5、请幼儿演示6的'5种分法。

6、领读6的分合式。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

三、结束部分。

1、小问号的时间到了:他要检查我们小朋友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的数字。

(2)(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点。

2、做游戏:今天这节活动课小朋友们学习了6的分解与组合,知道了6有几种分法?(5种)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

老:小朋友,告诉我,6可以分成1和几?

幼:刘老师,告诉你,6可以分成1和5。

四、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