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推荐(实用24篇)

时间:2024-03-15 06:23:06 作者:笔尘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回顾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启示和帮助。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个经历或事件所得到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成长。首先,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先回顾整个过程,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行动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丰富知识的方式,是一个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不仅能够扩大我们的阅读量,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第二段:通过阅读提高学习力。

阅读不但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反思能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段:培养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我们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就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知识,整合自身的价值体系,并且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从而对未来的高考或者工作上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段:阅读背后的教育含义。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更在背后含有着教育的意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知识,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五段:总结。

阅读,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方式。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那么阅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应该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学习,为自己的人生添彩。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xxx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师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

3、朱永新曾说:"我过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类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推崇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朱老师认为: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将阅读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学习朱老师《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导的新教育并作思考判断,愈发增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1、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朱永新认为: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2、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朱永新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3、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1、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3、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

这本书中搜集了许许多多的德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那么感人,那么引人入胜。其中,我最喜欢的有《高尚的行为》、《爱国少年》、《可爱的祖国》、《要知感恩》等故事。

这本书就像我的良师益友一样,时时刻刻在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以前,当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不能做家务,自从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分忧》这个故事,早上我自己叠被子,晚上我自己洗袜子,有时还帮妈妈扫地洗碗,是为了让妈妈轻快一些。

由我自己,我还想到了我们的国家。20__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地震,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公路中段,解放军叔叔不顾塌方的险情,克服没有公路的困难,一路急行军到现场采取救援,全国人民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我们学校也给灾区捐了钱。

爱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拿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想一口气读完。虽然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可内心的感受还是一样激动。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每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可爱的恩利科、高尚的代洛西、坚持正义的卡隆、我们的好校长……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陪护“爸爸”》,当可爱的西西洛得知自己的爸爸还活着,而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位孤独老人的时候,西西洛选择留下来照顾老人直到他去世,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妈妈让我说说爱是什么?我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感觉一个人只要有了一颗无私的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小主人恩利科虽然只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他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下成了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让爱成为一种力量,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但凡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迫地、贪婪地阅读,我恍假设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展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展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宏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顿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专着。本书的作者关鸿羽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曾先后在中央人民播送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养成教育专题节目,深受全国观众欢迎。

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无视德育。道德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历,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翻开,认认真真去读”,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根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那么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答复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快乐,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竭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气氛,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知识的反响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师生课堂的双边活动在我看来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灵魂的一部分。师生互动的成功与否也跟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关。

通过教育读书研讨,让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讲《荷叶圆圆》这堂课中,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字词,共同游戏、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等。学生在活动中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双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如果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然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几个要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生字。将课本语言融入实际情景中,还突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到知识,整个活动中,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气氛,学生与教师到达融洽,情感交流的目的,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成效。总之,在丰富多变的课堂上,有经历的老师往往能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自然顺利,使学生兴趣盎然,创造出了热闹,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气氛。而我在这方面就需要向有经历的老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上讲台就讲个滔滔不绝,将学生当作了承受知识的容器,那样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身体的发育和精神的成长。吃饭,是身体发育的必需;读书,则是精神成长的必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其精神发展必然是不健全的。

书那么多,我该从哪里读起?

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书是越来越多的,古时候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还算得上是夸张,如今则早已超越这个程度了。面对浩如烟海并且层出不穷的书,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呢?其实,没必要为此而烦恼。世界上的饭菜种类也是无止境的,每天也还有各种新花样出现,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茫然,也绝不会因为饭菜太多无法选择就不吃了。其实,就算饭菜种类再多,我们日常吃的其实还就是十余种而已,其他的,不过偶尔品尝罢了。吃饭,有家常菜;读书,也有家常书。吃饭,吃来吃去,主要还是大米、面条、蔬菜和水果;同样,读书,应该以基本的典籍为主,经典应该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主要读物,其他的尽可能涉猎即可。

读了不少书,感觉不到有什么用,还要读吗?

吃了一顿饭,吃得再饱再好,也还是要吃下一顿的。你不能因此而说,我上一顿吃的没有用,正是一顿又一顿的饭,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最终成为身体发育和保持活力的营养与能量。读书也是如此,读了书,除了读的时候感觉有意思,也许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阅读,不断地吸收,它们也将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的心灵所吸收,逐渐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思想的提升和灵魂的变革。人长大了,并不是因为哪一顿饭的作用;精神成长了,也并不是因为哪一本书的作用。

我读了不少书,可是别人说这些都是垃圾书,这问题怎么看?

首先,就像世界上有许多垃圾食品一样,的确存在着许多垃圾书。垃圾食品再美味,终究是有害健康的;垃圾书再有趣,也终究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尽可能地远离垃圾书,否则,书读得越多会越蠢。

其次,人的口味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你最爱的臭豆腐可能是别人最讨厌的“垃圾”,你最喜欢的书也有可能是别人看不上的垃圾书。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也要有自己的坚守。当然,正如吃饭要都尝试各种口味,我们读书也是,也应该尽可能多去见识不同种类、不同品味的书,见多了,判断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就不容易被坑了。

读书倡议书模板锦集五篇。

读书教育和宣传ppt模板。

学前教育求职信模板锦集八篇。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刚拿起《彼岸的教育》,封面的两排小字就吸引了我:“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走进书间,新颖的标题一一涌来。“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创意!创意!”“杰出教师是‘教育之心’”“专业化发展——教师一生的课题”……这些大胆而又有特色的题目如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召唤着我投入字里行间。畅游于新颖的案例,别致的创意中,我惊喜连连,乐不思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下面我谈谈我看完书后的三点感受。

当我看了《彼岸的教育》中,对美国学校开学第一天的描述后,我感到惊讶极了。对于学生来说,开学总是令人兴奋的,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开学第一天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怎样让大家尽快相识,怎样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在这方面,美国有经验的教师有不少很好的创意:1、是对还是错。2、他是谁。3、猜猜猜。4、思想家。5、目标、目标。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创意添加。有些创意的着眼点很微小,但却大大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师和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解,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围。在加入小创意后,那些我们日常教学中很看重的有一定意义的日子,如开学的第一天、新学期的第一课,乃至一学年最后一天,都通过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如是或不是“猜、猜、猜”游戏、为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等来进行教学承接,在轻松的环境中迎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

创意作为点睛之笔,使学生领悟到教与学的乐趣,而要完成树人的重任,还要依靠教师的内功和对学生个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教育的大创意!

在本书的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英国威灵顿公学的校长所说的话。他说:“我们对学术课程过于重视,丢失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威灵顿公学,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美国“麦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与学校研究所所长多罗茜·里奇指出,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理学习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张活生生的事实地图,让我捕捉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线索和主题,它带领着我,静静地走进西方的学校,亲近他们的环境,走进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的教育者的声音。

教师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嗓子。教师在工作中几乎时刻都要使用嗓子,但是我们大多没有接受有关嗓音保健的培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嗓音训练的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这个比喻是何等的精妙!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是幸福的,在上岗前,他们就学会了如何做到用嗓卫生,如何识别用嗓过度等,这无疑是他们未来职业幸福的通行证。这样的嗓音培训值得叫好,睿智的同仁们,请你也做嗓音保健的践行者吧,这样你的声音将更有魅力!英语教师一周十八课节的英语课任务太繁重了,真该减负了!

读罢此书,我于迷惘中豁然开朗,就像心头开启了一扇窗,窗外是无边的蓝色天幕,是精彩纷呈的世界。我已经清晰地知道,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该怎样优化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个“新”教师。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但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以前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明白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就应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明白时间不会给我剩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齐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应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情绪,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经历的一些事情和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的真实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善良的安利柯,有勇敢的洛佩谛,有考第一名的代洛西,有关心同学的卡隆……其中,克洛西的生活非常的简陋,还要坚持学习的,可莱谛是个勤奋的人,他卖柴时还在复习的课文……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的好榜样!

《爱的教育》写了很多我们需要改正的地方。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

我读了《爱的教育》里的小哨兵的故事,就是讲伦巴第的'士兵来打仗,他们让一个小男孩爬上树看敌情,他看了下右边有金光闪闪的东西,突然有几枚子弹飞过来,正好打中小男孩的右肺,可他既然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

我感觉他很勇敢,就是死也要保住自己的国家。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xx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爱就是那么简单。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偶然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这本书是以安利柯,在一学年十个月里记载的日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我,它拥有着并包含着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生活中处处都有着爱,空气中漂浮,人心中埋藏,他似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如影随形的,但有无形无影被人们所忽视,抛弃。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也是从小开始,我们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人生路上友爱,亲人的爱,师生的爱,还有爱情,哪一个不是以爱的基础来发展延续的呢看了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看了之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爱的教育》是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对最高境界的理解。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

教育一直被视为改善人类生活的关键因素。因此,读书是充分受教育的可靠方法之一,它保证了我们成长和思想的不断发展。本文将探讨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强调这些体验对我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段:发现自己的喜好和兴趣。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看书来探索新想法和研究不同的主题。阅读时间越长,越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数据,这让我们更加有自信,知道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潜在的兴趣,让我们能在某些主题上成为专家。

第三段:为写作和表达提供素材。

阅读是为写作和表达提供丰富素材的方法。当我们读书时,我们遇到新的概念和观点。这些新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谈论周围的世界,并在写作时更好地展现个人观点。此外,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大量的单词和散文,这是作家和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人士所需要的必备知识。

第四段: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切换到不同的思维模式,以此激发我们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当我们读小说时,我们会感受到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刻性,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境和人物,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感受在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本时体验的更加深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第五段:总结。

总之,我认为,阅读对于我们个人成长非常重要。除了发现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为我们的写作和表达提供素材和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阅读比任何自我教育的方法都有价值,不断摆脱成见并增强深度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开明、有思想并拥有更好的未来。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新教育》提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听课小结、教育个案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却忽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岁月耗干了,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保尔柯察金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实践证明书籍是聋人世界的导航,有阅读的聋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当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际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在对待学生差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承认学生的差异,怕承认了差异会使教师放弃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夸大学生的差异,把学习好的看作是天资聪明,将来有所造就,把学习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时对其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其弟子柴也遇,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其意思说高柴不诚实,曾参天性钝拙,颛孙师偏激,伸由则粗鲁。这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个性差异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其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环境影响的差异、个性特点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等等。面对以上的种种差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以上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教师应视学生的差异为正常,不能强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同样的成功,企图让所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

其次要树立主体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还要看学生学的怎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怎样教。叶圣陶曾说过,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是最高艺术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看教师表演的怎么样,这是当前评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评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教师上假课花架子课,搞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二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切实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体现应该是间接的、潜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显的。

另外,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致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只看重认知过程,放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觉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地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人类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的途径。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我们坚信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有一个训练的工具。为扎实推进书香班级建设,各班在教室开设了“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和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书籍放在班级供同学交流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进行交流,以此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上攀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的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后,阅读、思考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为此,我们学校引导学生养成了写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天天写日记,日记、日记,一日一记;一日不记,不成日记。鼓励教师在每个学案的后面撰写课堂反思,然后时常整合,撰写教学反思。

三是聆听窗外的声音。现在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关门教育,难以点燃孩子的激情。聆听窗外的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为此,学校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内外大事记,关心时事,热爱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的表达思想,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思想,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否则拿什么去说?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为此,我们学校启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我,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构筑理想课堂就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比如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而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为此,学校很多老师利用微信建立了学科群,布置作业,讲解练习,与学生互动成为周末和假期的良好形势,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课后时间,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让教育与爱在空中传递。

七是推进每月一事。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做事情有计划地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感恩的习惯等等。根据心理学习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学阶段螺旋式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重要习惯。为了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将来受益终身,每天下午小自习,学生会伴随学校提供的精美音乐下,或是临摹字帖,或是一笔一画,周二练习英文,其它时间练习汉字。

八是缔造完美教室。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雷夫老师这样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缔造完美教室,要具有完美的班级“价值体系”,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健全班级价值系统。要有富有寓意的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风、班级愿景、班训、班规、班级活动计划等等;要有有特色新明的文化符号,如“班歌”、“班徽”等,种种班级文化符号要反映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祝愿,是有文化的。

九是研发卓越课程。教室是河道,课程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课程以人为中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学校一直倡导: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习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十是家校合作共育。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好处。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潜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用心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性是构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潜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这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潜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只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用心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带给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透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四年级学生支付宝,这本书主要讲述支付宝的生活事迹和他父母给他讲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每一个都以“爱”一词为中心。(托马斯a爱迪生,爱情)我还没有完全读过这本书,但我已经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一开始我看到一个叫洛佩蒂的小男孩,他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绑在马车上,而是站出来救了那个孩子。我认为洛佩蒂很勇敢。也许当他从人群中跑出来时,他认为自己会受到伤害。也许当他大胆跳下去拯救生命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但是我知道他有拯救那个孩子的信念。在洛佩蒂,我看到了爱情。

我感觉爱情其实无处不在。父爱,母爱,师父的爱,友爱总是和我们在一起。像太阳照耀的光一样温暖地照耀着我们。就像一杯清水一样,总能滋润我们的心。学会感恩,珍惜对我们的爱,献身,让世界变得更加完美!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当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际上,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目前在对待学生差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承认学生的差异,怕承认了差异会使教师放弃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夸大学生的差异,把学习好的看作是天资聪明,将来有所造就,把学习不好的看做是天生笨蛋,是朽木不可雕也。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呢?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时对其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其弟子柴也遇,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其意思说高柴不诚实,曾参天性钝拙,颛孙师偏激,伸由则粗鲁。这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个性差异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其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的差异、环境影响的差异、个性特点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等等。面对以上的种种差异,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林崇德教授提出鼓励冒尖允许落后。

以上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教师应视学生的差异为正常,不能强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同样的成功,企图让所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

其次要树立主体教育的思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还要看学生学的怎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怎样教。叶圣陶曾说过,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是最高艺术欣赏,而认为,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看教师表演的怎么样,这是当前评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评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弊端有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助长教师上假课花架子课,搞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二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切实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体现应该是间接的、潜在的,而不是直接的、明显的。

另外,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致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只看重认知过程,放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觉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地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在《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这本书里,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情感。这些小故事,通过孩子叙事的形式表述出来,让人感觉特别熟悉与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每天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

因为我们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将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老师“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读者,引起我们读者的一些思考,让我们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爱的教育并非易事,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学生?怎样充分运用爱的教育“法宝”?我认为:

因为我们的成绩低下的学生,由于进入民办院校,一些人瞧不起他们,更不用说关心爱护他们,理解尊重他们了。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对成绩低下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是爱他们的重要表现。我对那些因学习智力特别差的成绩低下学生总是给于特别的关心爱护;对那些违犯纪律而抬不起头、受到责罚而陷入孤立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失败产生心理挫折的学生给予同情;对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低人一等的学生给予同情。我们的教育学首先是人学;而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学生没有同情心,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以,我认为,教师更应该对成绩低下学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关怀学生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关怀我们的学生,这关怀不止局限于对学生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我们用要心灵来认识自己的学生,感受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动机、体会他们的欢乐和忧愁、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爱的教育》正是老师把对学生的爱与关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情上,才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看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能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每一个成绩低下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我曾经执教过学生里,有一个非常调皮的成绩低下学生,父母对他的一切很淡漠,甚至不管不问的。这个孩子从小仇视一切,无论是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睬。以前我对他的教育只是严厉的批评,他很少服从老师的教育。但是,我的一个很平常的爱的举动却改变了他。他上课不再故意捣乱,学习肯努力了,成绩逐渐上升。这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从前我的严厉批评,我的多次说服教育,都没有改变他的行为,都没有使他转变,而仅仅是老师一次爱的行动,却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学生,可见,教师在生活中实际的、真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却让一个差生迅速转变。《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对教育的影响很大,是改变教育方式的指南。

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尊重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二者是一致的。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主要的精神支柱。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尊心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人们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尊重学生,特别是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用严厉的语气和措辞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他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甚至是很坏的影响,但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

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有过多少次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那是数也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每次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用词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失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是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前提下客观地指出他的不足。《爱的教育》一书中,也有老师尊敬学生的事情,学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了对老师的难忘和喜爱。我在教育中,时刻注意告诫自己:不要以为成绩低下学生智力低下,在某些人的眼里随便讽刺挖苦他们;不要以为他们没有自尊心而随意地批评他们,而要时刻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即唤醒》是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语文教师杨聪老师的教育手记。一位比我还小三岁的老师教育上却比我有思想的多。他觉得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广大学校、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采用的教育态度,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著名的基层教学老师杨聪,摒弃了面对“问题学生”采取忽视、监管、批评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重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和学校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他用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情况,一个个小故事《蒲公英的约定》《我的“雕虫小技”》《我让学生哭了》《小敏的课外书》……一个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叩击心灵,引发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在为我们这些身处基础教育前线的教师们道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问题学生”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孩子回归最本真的情怀,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于问题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相信学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励学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师一味地多讲、多说,事必躬亲,但往往事倍功半。此刻,我试着把手中的“权力”下放,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亚于以前。学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级公约”,规定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效果十分好。原先的班会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此刻,让学生来做真正的主人,学生发现的问题反而更全面、更具体。这样,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时间或研究教学、或专门去找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去做思想工作。

关爱后进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用心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存其优点,去其缺点,发扬其用心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

学习李镇西教师后,李老师的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因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们转化好,所以,对待差生,要允许其反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并多去寻求群众的帮忙。如我班的崔杰同学,个性比较强,好耍横,好骂人,学生经常告他的状,以前,这种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批评,但根本不管用。此刻,对待他,我首先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去表扬他,让他明白,老师并没有放下他,而是在时刻关注着他。其次,根据他的特点,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两天或三天遵守纪律,使他认识到遵守纪律并不难,最终到达转变的目的。

老师坚持了十几年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他坚信,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灵魂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我觉得利用每一天中午午休时间给学生读好作品,这个方式十分好,我们能够借鉴。平时,我们中午会给学生布置超多的作业,学生就想机器人一样,反复的做题目,其实效果往往不好。课上的40你没有少挨我的批评,但我真的不认为你是一位“坏”同学。而且,你被我批评的缺点,大多是你的优点的“变形”:你很热情,活泼,一“变形”就成了课堂上爱说小话;你待人真诚,喜好交朋友,可难免分散了不少学习上的精力(比如有时串班,比如晚上学习时有电话干扰等等);你热爱班群众,可为了维护“班级荣誉”竟不惜“欺骗”杨校长,结果严重败坏班级声誉……你没有“变形”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心地善良,思想纯洁,乐于帮忙学生,更乐意为集团出力;你办的《雨林日报》,不但版面美观,而且可读性很强。如果你在纪律上继续进步,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前途无可限量啊!

多好的评语啊,如果我是这位学生,看了评语,我就明白,平时我哪方面做错了,错在哪,老师这么关心我,我必须要改了我的缺点,成为更好的学生。

最后一句,我想引用李老师的话,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每一件小事的教育效益,这就应是班主任努力追求的教育。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了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xx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爱与我们一起成长。父母的'关心是你的爱,亲戚朋友的关心是你的爱,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一句温暖的话都是一种爱。但是当我读《爱的教育》的时候,我对爱情有了更好的理解。

《爱的教育》有100多篇。一切都让我难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其中《意外的事件》最打动我。一个陌生的孩子即将被一辆马车撞倒。勇敢的罗伯蒂毅然冲向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却被马车弄伤了腿。他的举动不仅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深深的震撼了我。他也是个孩子。是什么让他如此勇敢,宁愿牺牲自己去救别人?我觉得这只是大爱的一种表现。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像罗伯蒂一样有爱的人。从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到捐献骨髓和血液,帮助希望工程,在危机时刻舍命救人等等。例如,中国最美丽的母亲吴菊萍将她的生命和死亡置于危险之中。在噼啪声中,一个生命因为她而重生。在这个不信任的社会里,“最美的妈妈”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一课!路人变成陌陌的时候,救人的时候被告知,所以人要把善良封存起来。“最美妈妈”的出现,诠释了真爱。

再比如:“最漂亮的司机”吴斌,他只是无数普通人中的一个,但这个普通人却用他的生命写出了不平凡的音乐。是他在重伤的关键时刻握着方向盘握着乘客的生命,把每个人的生命都逼到了安全的尽头。而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最终离开了他想呆的世界。吴斌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用生命救了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在我们心中,今生永远比泰山还重。还有“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等普通人创造的爱情奇迹。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一切伟大的行动都是爱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人的心里有别人,所以总可以为别人着想,付出自己的爱。作为一个小学生,在感受身边的爱的同时,应该付出爱,回报爱。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和爱奉献给社会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让我们伸出温暖的手,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