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用17篇)

时间:2024-04-21 10:26:04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写作材料,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浅论健身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abstract:healthypsychologyisabasicelementofaccomplishingeducationalteachingworkandfinishingtalentscultivationtask.inordertocultivatestudents’goodpsychologicalquality,teachersmusthavegoodpsychologicalquality.teachersmustreneweducationalideasandimprovetheirpsychologicalqualityaccordingtochangeablesituationssoastoadapttotheneedforthework.

浅论健身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老子哲学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社会发展起过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重现本来面貌,焕发固有的理性光辉,产生积极而重要的现实作用.

作者:赵毓民赵琳作者单位:赵毓民(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3)。

赵琳(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厅,河南,郑州,450007)。

刊名:管子学刊cssci英文刊名:guanzijournal年,卷(期):2001“”(4)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哲学积极影响时代意义

浅论健身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全体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俱乐部工作计划。

二、工作要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掌握一项锻炼身体的技术,让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积极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让每位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计划落到实处,掀起校园锻炼的热潮。

2、加强俱乐部的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制度,培养和发现体育人才和体育积极分子,推动本部年级、班级体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趣味的体育小型比赛活动,探索一条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和锻炼学生素质的新路子。

4、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通过运动会、校际联谊、小型竞赛等形式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5、加强与体育局、教育局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1、研究、制定俱乐部活动计划。

2、组建田径、球类等运动队并开展训练。制定各运动组队的训练计划。

3、运动队队负责人、教练员工作会。(第4周)。

4、冬季长跑。

1、春运会。

2、年级组学生小型竞赛活动。

7月假期运动队训练。

8月假期运动队训练。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严峻的课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切实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早的干预和引导,意义重大。

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塑造人格、感知社会的摇篮;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生活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级文化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建设班级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总结几点经验。

一、建设环境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层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必须建设和谐、整洁、明丽、温馨的班级物质环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师生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因此,我们在构建班级文化时,充分发挥了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对教室每一个角落进行“包装设计”,让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均有教育内容,都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火花。

1.创设生态和谐的自然环境。

要想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墙壁的布置必须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风格上,动静搭配,色彩和谐。譬如墙壁上可贴着“我为班级添光彩,班级因我而精彩”的标语,让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充满自信。

教室里设立“生物园林”,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让学生在课间观赏这些植物,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使学生增加一些课外知识,陶冶情操。所以,我们利用教室空间,布置了班级“生物园林”,引导学生自种盆栽或花木,自己负责养护,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2.开辟张扬个性的空间环境。

黑板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文化的眼睛”,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张扬个性的舞台。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充分发挥其作用,我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板报内容根据班级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板报的形式不限,这样出黑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我本着“来源于学生,让学生做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方案。这些稚嫩的方案虽不完美,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自主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

二、健全制度文化,发挥学生潜能。

制度是一种文化,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作用。班级制度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它主要通过建立行为规范来创设班级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借以制约、倡导、传递和输送某种文化价值,进而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班级制度文化的确立,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评定自己的内在尺度,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有利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制定班级公约。

每个学期开始,我都用1至2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针对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并设立各个岗位,制定每个岗位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常规和目标。

2.竞争应聘上岗。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竞争上岗制,通过自荐、推荐、民主评议产生,让学生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譬如在健全“班干部”机构的同时,还可以设立“值日班长”、“卫生小天使”、“好人好事记录员”、“普通话监督员”等班级管理岗位,创设多种机会尽量使每一个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竞选轮岗。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让他们获得积极进取的动力与源泉。

3.考核评价制度。

小学生对现行的小组及个人综合评价制度的关注是最高的。根据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分别从礼仪规范、课堂表现、作业规范、学习成效、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比、学、赶、超”的小组量化考核,进行周总结、月总结,并实行适当的奖惩。整个评价制度不仅要求学生能规范个人行为,还引导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带来的喜悦,使其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丰富精神文化,扩大文化内涵。

班级文化的深层面是班级精神文化,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两方面深入,丰富班级精神文化。

1.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中心课题。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更像个大朋友,会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真心,从而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

(1)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课堂中,我们要把每一个问题设计得更加细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喜欢被关注,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从而从心理上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班级。

(2)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反思的目光看自己”,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我相信: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我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欣赏,不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不再高高在上,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平时只要学生有亮点,我都会不惜笔墨地大加鼓励,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

(3)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展示。语文课上的演讲,音乐课上的歌表演,体育课上的赛跑,美术课上的小制作,别具一格的特色课外作业,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展示……浓郁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无不传递着一个信息--孩子是班级真正的主人,在班级里学生们能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发自内心地大声说出:“我能行!我最棒!”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因此,班级开展文化活动不能局限于那些陈旧的、传统的活动,也不能应付于上级布置的有关活动,要扩大其内涵,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智、能、意、行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贴近生活,注意实践,融入社会。做到活动主题鲜明,组织科学严谨,形式丰富多彩。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了许多有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班主要开设了以下几类活动项目:

兴趣小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各学科分别开设了兴趣小组,如田径小组、合唱队、舞蹈队、科技活动等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科兴趣小组,丰富自己的课余文化生活。

竞赛类活动学生对竞赛类活动情有独钟,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学习竞赛、才艺竞赛等都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我们的老师纷纷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手工比赛、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读书征文竞赛等比赛,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学生有了相应的用武之地。

节庆类活动每逢节假日是一次丰富学生生活、愉悦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促进其树立远大理想的好时机。因此,在每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及时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植树节时,学生纷纷来到学校植树,美化校园;清明节前,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时,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说一句祝贺的话、敬上一杯香茶、送一件小礼物(可自制)、为长辈做一件好事;国庆节期间,我们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绘画、摄影、手抄报等系列比赛,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激发了他们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社会实践类活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历实践中,才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及时引领学生面向他人、面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带学生去博物馆,在欣赏展物、放松心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

主题系列类活动学校中心工作、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成了主题活动的选题。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月”主题活动,召开“讲礼仪、树新风”主题班会;“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以来,上好安全教育课,每学期进行安全疏散演习,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落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心理动力磁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我坚信,如果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教书育人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到位。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我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正如当今的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

根据调查,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疾病,特别是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显得特别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资料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等。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诱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社会影响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我们作为一个小学工作教育者,只有确切地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讥讽、挖苦学生,严重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再次,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环顾我们周围,就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和诱导。学生由于年龄小,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现时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做到应有尽有,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甚至不以为然。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我班有个小男孩,长得活泼可爱,但是上课总是喜欢打断老师讲话,又喜欢动手动脚去骚扰其他同学,因此经常遭到同学的打骂。还有,作业老是慢别人一拍,就此,我将情况向家长反映了几次,但家长都不重视,一段时间后其成绩又下降。后来我只好再次找来家长,先教育家长要从小重视培养小孩的良好习惯,并告诉他其孩子智力很好,很有发展前途,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改掉坏习惯。接下来我也找这位同学交谈了几次,跟他聊聊学习上的优点与缺点,鼓励他要有信心改掉坏习惯,发扬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现在基本上能改掉上课不随便插嘴的坏毛病,对学习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变得更细心了。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现他原来是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一早回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擦黑板一样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我几次找他谈话,陪他做心理游戏,及时疏导他的心理,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社会里,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和独创精神,有没有健全的人格,将是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它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才。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就着手培养孩子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

(一)问题表现。

生活在21世纪初小学生,物质生活、学习条件都较为优越,但是,基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导致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经常出现紧张、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同学间关系冷漠、有困难时没倾诉对象、对考试过分紧张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

1、“厌学”心理。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有许多家长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社会、家庭、学校受其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极少数学生由此表现为:反应迟缓、成绩低位徘徊、厌倦考试、对学习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后进”,自卑感特别重,其表现主要是对外界敏感,胆小怕事,不思进取,尤其喜欢独处,不合群、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当今家庭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恒心不强,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拈轻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表现,当遇批评、委屈、挫折时,思维狭窄,不能客观对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同学交往时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课时候不遵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的错误观点,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包括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少教师将其混为一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理论不足的问题。

目标不明。在课堂上,利用德育方法并不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少教师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种程度比较恰当,对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论不足。关于德育的教育理论明显无法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现成教材及经典教法无法接使用,实践活动在理论上指导方面无法保障。理论基础的缺位也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业余特色明显,具备专门训练的教师缺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人才缺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响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基于此,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基础――学校环境。

1、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环境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内在的需求。应该把学校各种建筑物以绿化环境为衬托,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花园,也成为学生自由自在成长的乐园。

2、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业余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风气沐浴下,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庭环境。学校应该在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协助下,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们认识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从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关键――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公正”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诚信”这词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素质,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教师不应把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对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三)保证――课堂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已逐渐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更需要各科老师通力合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授课原则,将其自然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谨记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和蔼可亲,以诱发其保持良好情绪;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细微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干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多种策略的运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结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学校环境、教师与课堂教学三方面的建设,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个人待人接物、处世办事的过程表现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能正确反映事物,有正常人所具有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兴趣广泛,有正当的兴趣爱好,充满好奇,有追求的决心和勇气;情感丰富,情绪稳定、积极,且能恰当地表达,有健康的情感生活;乐于交往,适应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坚强等。那么,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对初一年级397名同学作了一次心理素质情况调查,主要从注意、想象、情绪、意志、心境、心态、能力、兴趣、态度、观念等方面设计一些具体的项目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焦虑倾向:

(1)考试成绩不好时,心里感到不快或每次希望能顺利通过者有3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8.4%。

(2)受到别人批评时,心里总觉得不安者有19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8.1%。

(3)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者有2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8.9%。

(4)当着大家面朗读课文时,总是怕读错者有16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42.5%。

(5)当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者有24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1.2%。

2、自卑倾向:

(1)碰到为难之事,总后悔那时不做就好者有15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

(2)当学习成绩不好时,总认为自己不用功的缘故者有14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2%。

(3)在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时,只要一出错就特别留神者有15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8.7%。

(4)受到批评后,总认为自己是做错了什么事者有1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1.7%。

3、过敏倾向:

(1)碰到不顺利的`事时,心理总觉得很烦躁者有2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4.9%。

(2)心理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者有9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4%。

(3)心理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者有11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9.7%。

(4)别人向自己借东西,总担心会把东西弄坏者有9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9%。

4、恐怖倾向:

(1)心理非常害怕黑暗者有9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4%。

(2)心理怕到很高的地方去或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或怕一个人在房里睡觉者有9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4%。

(3)自己心里觉得胆小者有10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1%。

5、冲动倾向:

(1)自己经常想大声叫喊者有11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9%。

(2)自己想过一个人到远方去者有1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7%。

(3)经常发怒者有1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1.7%。

(4)有时会觉得活着不如死了好者有8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9%。

一连串的具体数字,反映了在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欠佳。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那些呢?我们认为有来自许多发面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生,正是“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因素: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呵护,无形中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并降低了孩子的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忽视孩子品行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同时也增加孩子的压力感、焦虑感、委屈感等不良心理,反之,则易使孩子对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有的父母自身表率作用不力,品行不端,作风不纯,举止不雅,言谈过俗等,无法合理管教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易产生烦恼、怨恨、虚伪、自私等不良心理;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出言不逊,经常打骂孩子,动辄训斥,这些易使孩子产生易怒、焦虑、急躁、冷漠、敌对、恐惧等心理问题。

学校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学;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把学习当足苦差使。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老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因素: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信息交流的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惟利是图及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生早恋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1、理解早恋的危害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2、掌握预防早恋的策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

掌握预防早恋的策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拒绝早恋主题班会教案(最新)拒绝早恋主题班会教案(最新)。

播放视频、电影片段、学生讨论、倡议书、朗诵

1、搜索相关的资料,制作课件、视频

2、确定主持人、邀请嘉宾、准备倡议书

3、会场布置、准备奖品、排练

主持人引题:

由播放“学生因早恋引发跳楼成功营救的视频”导入。

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时刻敲响早恋的警钟,防微杜渐,避免产生意想不到的事件。“远离早恋,拒绝早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早恋的危害性

展示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因早恋引发的负面案例,小组讨论归纳早恋的危害性

(1)感情冲动“越轨”导致怀孕,无奈选择堕胎

(2)为对方购买礼物去抢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争夺异性朋友,争风吃醋,斗殴伤害他人生命健康

2、预防早恋的策略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预防早恋的成功案例,小组讨论归纳预防早恋的策略

3、什么是爱情——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小组讨论)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与你爱的人相视一笑,默默牵手走过,无须言语不用承诺。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责任。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缘分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拒绝早恋主题班会教案(最新)作文。相儒以沫,不离不弃,挽着你的手,风雨一起经受。

(设计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我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自己所爱的人,用生命诠释着爱的真谛,爱情是两颗心共同经受生活的甘苦,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4、如何对待异性交往(小组讨论)

学会和异性正确相处;学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学会包容和关心。

(设计意图: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享受美妙年华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美好)

5、“远离早恋,拒绝早恋”倡议书签名活动

(大家在黑板上签名,拍照片存档纪念)

(设计目的:倡导男女同学间文明正常交往,大家都是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姐妹,应该坦诚相待,互助友爱)

6、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代表发言(寄语、感言)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寄语或感言,起到总结班会的作用,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是非的评判技巧)

7、班会结束,集体朗诵美国作家肖伯纳名言

“如果你有—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悟到人际交往的伟大,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的.效果)

要求同学撰写一篇以交往为题材的文章。

早恋影响学习检讨书,学生早恋检讨书

尊敬的班主任老师:

您好,向您递交这份检讨,以反省我年少无知犯下的早恋错误。因为我错误导致的种种不良影响,在此我感受十分地懊悔与抱歉。

关于我犯错误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我主观意识太多浅薄。身为一名高一学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职任务应该是搞好学习。第二,我责任感欠缺严重。在校身为学生,身负努力学习的责任,在家我作为人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也应该好好学习。第三,我的克制能力欠缺。对于女生有好感是正常的,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没有掌握分寸。

回顾我的错误,固然有年少冲动的客观原因,然而我作为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也已经具备了基本是非的辨别能力,理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此次错误的发生,难以逃避我在主观方面的不足与过错。在高一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内,我主观上很大程度地放松了对自已的要求,疏忽了作为一名高一学生该有的学习责任与思想准则。

高中学习是人一生当中宝贵的学习时光,在高中期间努力培养各项文化素养是一件如此严肃的义务。然而,我却辜负了父母期望,也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因此对于我此次错误以及在班级校园当中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再一次对您说一声“非常抱歉,我错了”。

检讨人:本站。

20xx年xx月xx日。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2]。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平[3]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

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也伴随着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八零后、九零后甚至羽翼未丰的零零后,一个个新锐的词语代表着这些个性鲜明的新生代群体。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所以总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管了。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就连我们成年人都应接不暇,何况这些个稚嫩的孩子们呢。如果父母还用那些旧观念、老思想对付现在的孩子们,自然感到有心无力,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需要远在当年的我们之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奇怪的例子,某某的孩子小学学习成绩还非常优秀甚至品学兼优,怎么慢慢地变成了学习困难学生直至一个问题青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小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对小学教纲上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就我这些年的执教经验而言,当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父母等家庭成员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任由其自由发展,学生本人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困难。

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书写不认真、经常不写作业甚至靠撒谎来逃避作业和学习。第二种,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管教过于严格,使学生不能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而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自然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此类学生表现为成绩中上偏高但是对于开放性题目则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三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类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常常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在课余时间也能主动阅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的影响。

如今,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良好的性格养成才是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性格缺陷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某些性格问题在小学时代往往也会显露出来,比如过于胆小、害羞、容易急躁、在语言和肢体上有攻击性等等。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并不一定成为性格缺陷。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处理就主要依靠父母的家庭教育了,因为它的.产生多半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心理学家都说,内向与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优劣只差。但是中国的父母却总认为内向是一个贬义词,内向就意味着孤僻等不好的字眼。因此,对于孩子的害羞多有嗔怪,有时还会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这些看似无心的责备,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并且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时的心理阴影往往难以抚平,在成年后还会影响更为严重。这样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加深了恐惧感,甚至会使孩子躲避与人接触,造成成年后的交际障碍。对于孩子的急躁与言语动作的攻击性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使孩子内心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急于证明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还认识不到教育的失误而采取体罚责骂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加重性格缺陷。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双管齐下,既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又重视良好性格的培养。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应当把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寓教于乐,帮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再引导孩子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学习不强迫不放纵,有张有弛,自然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性格养成方面,父母不应该把对孩子的抚养仅仅理解为物质生活上的吃穿不愁,而忽视了家庭、父母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首先,要尽量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来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比如父母的懒惰、自私、不孝、诚信缺失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理中留下抹不去的污点。其实,父母应当重视科学的教育方式。体罚、责骂等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对于孩子幼年时的错误,疏导胜于责罚。父母既要重视孩子的性格问题又不能夸大这些问题,还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使孩子们在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下茁壮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家长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文化知识和技艺才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及心理才能正常成长,从而成为家庭的骄傲、社会的栋梁。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另一个出问题比较多的症状是适应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参加校内的课外活动,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生活环境等等。

学习的劲头忽高忽低;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提及上学考试就特别讨厌;常常对成绩好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心理不平衡等等。虽然这些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许多孩子身上确实存在着,甚至很严重。

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影响外,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的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致使他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他们也认为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因为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有不健康倾向的孩子也用不着害怕或者惊慌失措,应该端正态度,在生活中慢慢改善人际关系,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听听感人肺腑的故事,多看看哲理深刻的书。

闲暇的时候去郊外走走,休息的时候帮妈妈干点儿家务活。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对自己说:“ican!”相信明天永远是美好的。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不妨到心理医生那里寻求帮助。试试看,健康定能回到你身边。

中小学生早恋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引导、启发学生明确对诚信的认识,培养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

1、每个学生至少收集一条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格言或成语。

2、每个学生自制一个正五角星,并在背面写上一条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格言或成语。

3、准备故事《生死相托》(上、下)及课件。体验设计:让学生在故事《生死相托》和“赠送诚信之星”活动中体验诚信对人们的重要性。

(一)引入课题,创设情景。

1、根据现场情况引入故事《生死相托》。

2、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故事:《生死相托》(上)。

3、教师质疑:同学们,皮斯会回来吗?如果你是皮斯,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的结局)。

4、学生继续讲故事《生死相托》(下)(根据学生回答、启发)。

(二)启发思考,引导体验。

2、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诚信,就是不欺骗别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课件出示:诚信是一种美德)。

3、教师设问:怎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人呢?关于《狼来了》的故事就说明了如果不诚信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是失去生命的惩罚。你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吗?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就让诚信与我们同行吧。(课件出示:让诚信与我们同行!)。

(三)活动:“送出一颗诚信之星”

1、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五角星,我们把它命名为“诚信之星”,它代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崇高的愿望和真情。请同学们将这颗诚信之星赠送给你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人,并说明赠送的原因。

2、播放音乐《春野》,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由活动,赠送“诚信之星”。(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及时烘托、渲染气氛、创设情景。)。

3、教师:请获得诚信之星较多的同学与同学分享这种自豪而快乐的感受。(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发教育)。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了这颗星,它代表着受人尊敬和信任。你们用自己诚信的言行为自己赢得了自豪和快乐,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和机遇,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5、课件出示:诚信是快乐是,诚信是成功的催化剂。

6、教师:有的同学可能一颗星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你平时可能有失信于人的时候,可能由此失掉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如果你想做一个诚信的人,请举手,老师将送一颗诚信之星给你,希望你从今天开始能够信守诺言,做一个诚信之人。(获赠同学谈感受)。

(四)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课件出示:及时补救、记下来,让别人提醒自己……)(五)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诚信,也知道了怎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人,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希望做一个诚信的人,我也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诚信与我们同行!让我们相互击掌为誓,共同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而努力吧!(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击掌明誓)。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影响研究论文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汤姆森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发展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从情绪管理的目的出发,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比如马斯特指出,情绪管理是人们会在情绪管理以前,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以及自身应付能力有个自我认识,然后决定接下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它是为达到个人目的服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三,从情绪管理的特征入手来界定。例如伊扎德认为情绪管理在意识内外都有发生,是动力组织系统,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情况下,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综合上述研究,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情绪管理涵义进行了界定。这里我们将情绪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进行辨别、认识、接纳、控制,对他人的情绪反映状态进行识别与应对的能力。推及到大学生情绪管理,就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对他人情绪的引导、互动,以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持内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发挥出个人的潜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情绪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人长期处于负性状态,比如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内部紊乱,引起身体出现问题。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幫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学习、工作更有创造力,遇到困难更有力量。因此,大学生需要情绪管理,促进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别是自我情绪表达,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认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好的学习动机,目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时,他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现在出现学生困难的大学生中,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恰恰是影响他们的一个瓶颈。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通常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更好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认识、恰当表达自我的情绪,实时调整对他人情绪的察觉以及调控,以便与更多的社会取得连接。此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更灵活转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够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准备。

1.丰富性。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变得更丰富。尤其是当自己雨大特别紧急的情况或者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绪方面表现强烈,莽撞行事。

2.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应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困扰大家的自卑、焦虑、抑郁、易怒等等。这些情绪表现会让学生的状态不稳定,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时间长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3.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会随着不断成长出现各个节点,在每个节点各有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因为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情,满怀激情。到了大二,对学校的那种新奇感消失,对学校生活环境已经熟悉和适应,于是会出现不喜社交,目标缺失等特点。大三、大四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就业初期,在这些转折时期,学生的情绪特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愤怒等等情绪特点。

1.学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变化,学生容易产生种种情绪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目前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比如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教育相关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有益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1)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通过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情绪。课程教学或者专题讲座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课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更好调整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学习过程,对自身情绪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比如任课老师、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等,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这些力量多可以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学生不好的情绪进行干预。辅导员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状况等等。因此,辅导员这里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以这个为基础,对学生多多进行帮助,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出现特别严重的状况,必须接受心理干预,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帮助。这样相辅相成的培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处理情绪困扰,从而顺利的度过学习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样式的辅导。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在增进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来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比如团体辅导与单独辅导,这种方式就能够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缓解和释放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同样性质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自我表述、做游戏等等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危害,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从而调整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應该让学生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无论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要认识其意义以及价值,由理论升华至实践,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认识情绪。

1.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别容易。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关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并在平时加以练习。比如当你等一个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我等你等了这么久,你如果有事应该提前跟我说,我等这么久很担心你,等了多久就担心了多久。这样,表达出来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对方的担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感受、体谅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要多多重视。

2.学习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出现失衡时,个体对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消极情绪而言,它是控制调整,对于积极情绪,它是加强和管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情绪时,就是认识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时候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情绪调整办法,包括倾诉、散心、运动,这些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唯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情绪病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调整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有完全改变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好情绪。

3.学习如何把消极情绪的作用发挥出来。当被消极情绪困住时,学会借助资源,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比如,多看看书籍,多借助网络,弄清楚不良情绪的源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释放。情绪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有它的能量。比如冲动,通常大家认为冲动是应该要摒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冲动时,他的另一面也会爆发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认识到每个情绪对自己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行的阶段,这时候教育是引导其情感优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这种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够带领学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且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有个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个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担当面对各种问题。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婚姻状况: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存在着有配偶率低、丧偶率高的现象。多资料表明,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丧偶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3、环境变化: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4、经济状况: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5、家庭环境: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6、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7、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影响很大。通常,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经济收入和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就越高,其健康状况也就越好。此外,老年人文化程度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其再就业,或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