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2篇)

时间:2024-03-15 13:30:03 作者:翰墨

情况报告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或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培植优势、增强后劲的重大举措,是主动对接、乘势而上,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大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期,市委党校校级课题调研组对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进行调研,形成以下几点建议。

思考之一:主攻重大项目是实现全市赶超发展的关键。

(一)重大项目建设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解决全部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解决经济发展全部问题的根本在于项目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作用。目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还较靠后,要赶上全省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改善自身的形象,必须以重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取得较大突破。20xx年以来,我市坚持选商择资、跑项争资、激活民资并重,通过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年”活动,共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96个,目前这些项目已实现产值43.1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安排就业5.5万人,出口创汇1.1亿美元。

(二)我市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大项目支撑。大项目少,项目带动能力弱,经济发展缺乏“引擎”,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大大制约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我市占领赣西区域发展制高点的战略要求不匹配。东边的新余“国家队”有新钢,“地方队”有赛维,西边的萍乡也有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等优势产业。我们要正视发展短板,开展大项目建设,知“短”然后奋起,找到在全国乃至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咬定大项目不放松,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在扩大“增量”、改善“存量”上下功夫。扩大“增量”,重点是解决好“招商引资规模”问题,坚持“好”字当头,下大气力招大商、引大资,努力在“招大”上实现新突破;改善“存量”,重点是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扶强”上实现新突破。

(三)主攻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我市现实条件,依靠资源做大做强企业的可能性有限,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招引和培育一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本地实际的大项目,可以对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引发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产生裂变式的扩容。新中源集团落户高安,对该市建筑陶瓷产业的迅速壮大,产生了颠覆性的战略效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对调整发展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却带来了机遇。我市要在困境中牢牢把握机遇,千方百计“招大扶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中抢占制高点。中心城区钽铌、医药、服务业、建材、机电、油茶六大产业要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翻一番、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力争将钽铌产业发展成“中国钽铌产品生产基地”、“亚洲锂都”;医药产业发展成“全省一流、全国具有影响的医药产业园”;服务业发展成“赣西服务业高地”;建材产业发展成“江西建材之乡”;机电产业发展成“全国机械工业城”;油茶产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油茶产业基地”。

思考之二:我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项目立项程序和管理工作不尽规范。由于区位、历史等原因,我市项目的来源不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个别项目没有进行深入论证,或不按立项批复要求,在建设要素尚不齐全时就盲目“上马”,开工后遇到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短缺的问题,推进速度较慢,甚至形成“半截子工程”。还有一些项目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认识不足,不符合项目审批要求,给项目的争取造成了一定困难。就项目工作而言,不少同志有抓项目的热情,但缺少抓项目的手段和办法。

(二)企业做大做强受资金制约突出。一是缺乏国家财政投资计划导向的超前判断能力。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国家投资计划导向信息的嗅觉不灵敏,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及建设程序不熟悉。二是缺乏对金融机构投资意向与企业贷款需求之间的供需对接能力。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条件苛刻,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少,银行贷款难问题突出。20xx年,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3.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9亿元。三是融资渠道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逐渐增多。我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贷款,部分企业不愿意走合资合作道路,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用得不多。

(三)项目人力资源比较匮乏。人是项目中最重要的因素,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关键一环。人才在大项目建设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人才问题也会越来越紧迫。打造优秀人才聚集洼地,优化人才聚集环境,将是一条增强大项目发展后劲,实现竞争制胜和推动大项目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市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单一,结构支撑性差,特别是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缺少出色的项目运作者和管理者,导致项目用人选择的余地非常小,项目运作和管理水平下降。

(四)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机关及其公务员中仍存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改革创新意识不足、为民服务观念不牢、工作作风不实、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一些部门谋划工作不从全市大局出发,履行职能围绕部门利益进行,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用权、轻服务”的问题,部门利益至上,大局意识不强。在审批方面主要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琐、缺少范本指导、审批流程不清晰和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在效能方面,部分服务窗口对审批事项受理后既不能“现场办理”,也无法“网上操作”,一些即刻就能办结完毕的事项,也要等到承诺时限期满;在执法方面,部分部门执法简单粗暴,收费标准不透明,为了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着法子以岗谋私、索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损害企业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主要领导重招商环境,具体办事人员轻招商环境的“小鬼难缠”现象。

思考之三:主攻重大项目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市经济增长仍属投资主导型,重大项目在整个投资规模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近期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优化产业结构、集聚生产要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坚持选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中心城区根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确定钽铌、医药、服务业、建材、机电、油茶为六大产业,总体上看,产业优势仍不突出,产业定位尚不清晰,缺少目标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要立足矿产特别是钽铌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建设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矿业企业,做强产业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其中的锂电产业,把打造成为“亚洲锂都”和“中国锂电产业基地”。

(二)培养、引进高水平的项目运作和管理人才。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和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紧缺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培养、引进高层次项目管理人才,引导广大干部潜心钻研项目知识,熟悉项目建设程序,拓宽项目建设思路,切实提高抓项目的能力、建设项目的能力和治理项目的能力,使之成为策划项目的高手,跑项目和争项目的能手,为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支链条、一个基地”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和专题招商,不断增强招商工作实效。同时,按照产业分工,组织专门的招商队伍。加大通过市场配置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力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采取创新机制激活一批、公开招聘引进一批、政策激励留住一批、加强培养造就一批、搭建平台用好一批等“五个一批”的办法,着力解决项目策划、资本运作、营销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人才短缺问题。

(三)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一是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通过政府、商会等为中介召开银企融资会,扩大企业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灵活运用信贷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倾斜。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约束管理,收集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建立信贷诚信系统,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金融健康发展营造浓厚的诚信环境。三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资本运作,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家摒弃排外思想,培养战略思维和眼光,强化与国际国内大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并购重组、联营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借助外力、谋求合作中化解资金瓶颈,实现做大做强。

(四)加强项目论证、包装和项目库建设。按照已确定的产业定位,聘请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协作,按照产业链的要求设计、论证、策划和包装好项目,选择钽铌、医药等标志性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库。项目库建成后,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报送汇总制度,随时更新,每月调度。加快“门户网站”建设,通过互联网集中展示我市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全面推荐重点产业和项目,引进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大项目,吸引投资者。重视招商项目的储备和包装宣传,增加推介项目数量,提高项目资源质量,增加对接的可能性。通过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把域外的资金、管理技术等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去,提高项目总体质量。对重点项目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把抓大项目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的一项主要指标,从项目策划包装、对外推介、落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形成每个项目有领导促、有主管部门管、有实施单位抓、有项目法人干的全方位的责任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五)创新服务工作机制。结合当前“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着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一是建立服务监督制度。设立“项目建设热线电话”,统一受理项目法人举报。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工作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土地、运输、电力等困难,切实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二是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努力缩短项目相关专项报告的审查时限,土地、规划、设计等职能部门结合相关政策,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建立“特派监察员”制度。在对本市产业发展起核心带动作用、投资额大的建设项目或重点工业企业中,可采取派驻一批“特派监察员”,每月与所派驻企业或项目建设单位联系一次,采取走访、座谈、听取意见等方式了解掌握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情况;四是建立提前告知制度。对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法规政策和有关收费,要求有关部门提前介入,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指导,促进项目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五是强化执法教育。坚持用“硬”办法治理软环境,深入开展“双评活动”和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提升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提出的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根据工作安排,从4月下旬开始,县人大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在会四位副主任带领下,深入到各镇和相关部门听取了工作汇报,召开了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建议和意见,并视察了部分农村水利建设现场。5月上旬,县人大会领导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到县水务局调研,就相关水利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认真的探讨。5月14日,四个调研组进行了情况汇总。5月21日,县人大会第3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农村水利作为“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去年10月,县政府专题召开了以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惠民工程动员大会。去冬今春,全县上下结合各自实际,早规划、早部署,统筹抓好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我县先后被评为省农村河道疏浚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完善了政府投入、部门融资、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水利投资模式。以来,全县农村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到3.99亿元。县水务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想方设法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向银行融资近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1.6亿元,大力度实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八大惠民工程,强势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农田丰产沟整治、全县独立水系配套更新改造和泵站维修改造。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县政府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环境作为重要的农村实事工程来抓,认真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至用两年时间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在沟河疏浚和整治的基础上,县政府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建立了以河道保洁和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各镇都成立保洁中心,组建保洁员队伍,制定管理措施。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县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突出民生水利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一是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实事工程,以来,县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先后完成了三期六个镇以及掘港、大豫、栟茶三镇(10个村)的增补工程和35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投资1.5亿元,累计铺设和改道供水管网近1550公里,受益人口46.6万人,项目受益人数和工程建设质量评比全市第一。二是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水利工程和九洋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共新建改建泵站171座,建设防渗硬质渠521公里。三是成功跻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来共争取省级以上资金2.92亿元,有效地缓解全县水利建设资金制约问题,扭转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改善项目实施区域基础条件。

(三)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防汛抗灾能力得到增强。我县靠江临海,每年台风、潮汛较为频繁,是灾害多发性区域,防汛抗灾任务十分繁重。县政府根据我县的汛情、雨情和水情,全面做好防汛抗灾工作。一是加强防汛减灾工程建设,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建立。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水利项目和资金,完成了掘苴闸、东安闸下迁的任务,同时实施了如泰河整治,恢复了引排功能。二是加强防汛减灾组织领导。坚持防汛抗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镇都建立了防汛抗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镇,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防汛抗灾监测、处置工作。根据每年防汛工作新形势,做好防汛抗灾预警工作,修订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汛前检查,备足防汛物资,及时做好汛情通报、水情调度等工作。几年来,我县未发生重大水情灾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难情绪,被动应付。不少群众对水患存在麻痹思想,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水利干部队伍力量单薄。目前全县镇水利站在职人员56人,承担着农路农桥建设、沟塘整治、饮水安全工程等较为繁重的建设工程任务。县水务局和各镇水利站普遍存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人员偏少、技术力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一是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中央、省和市出台一些财政补贴政策,大多数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项目水利工程,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都有严格的规定,给我县镇、村资金增加巨大的压力。我县近三年投入近7.2亿元,主要用于大的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每年在8000万左右,主要用于四级河以上的河道疏浚,对于面广量大的四级以下河道疏浚管护主要靠镇村自筹解决。四级以下沟河多数无财力疏浚。硬质渠道建设未列入县政府惠民工程,需要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经济薄弱村无配套资金来源,不得不放弃水利工程项目,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不容忽视。二是排灌系统不畅。目前我县一、二、三级河道较为畅通,但四级以下河道有的多年未疏浚,导致河道淤积、蓄水能力较差;坝头坝埂多,排水涵洞口径小,河道引排不畅,各地普遍反映四级河向三级河取水困难,影响农田引水灌溉。三是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河道配套设施缺少;工程建设监管力度有待加大,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制度需进一步落实。镇、村和农户等主体责任不明确,责任感不强,“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平路取土、填沟种地、倒弃杂物和破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普遍存在。保洁人员工资偏低,年龄普遍老化。水利综治执法推进难度较大,水利工程项目使用周期不长,效益未能最大的发挥。

(三)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一是管网普遍老化。我县乡镇现有自来管网建于90年代初,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当时饮水管网材质较差,目前普遍陈旧老化,不少水管附有淤泥、重金属、铁锈等沉积物,造成自来水浑浊发黄。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极度短缺。我县目前乡镇供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有限的地下水保护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对区域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水管老化,渗漏水现象严重,既提高了制水成本,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供水不足,很多离水厂较远的群众在高峰时段无法用到自来水,部分乡镇采取限时供水方式,导致群众用水不方便,消防栓系统搁置。再加之由于过去部分地区农户自行打的井未完成封填,使用浅井水,容易受到农药等污染,卫生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三是饮水安全缺少资金保障。目前区域供水、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到位的镇村,管网还没有对接到位,农户尚未喝上长江水;同时,全县还有7个镇(区)面临着饮水管网急需重新改造的艰巨任务,资金缺口很大,饮水问题成为基层突出的民生问题。

三、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重点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完善各项政策配套措施,在用电、融资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充实基层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队伍监管,提升队伍素质,为我县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水利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平均投入比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效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至4%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政策规定,继续实施“以奖代补”等补助政策,要将硬质渠道和四级以下河道疏浚建设纳入“以奖代补”范围,随着县级财力的不断增长,要加大县“以奖代补”力度,切实减轻镇、村资金筹集的压力和负担。二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积极跑部跑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民水利投入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受益的是农民,投入和管理主体也应该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兴办水利,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四要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要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活水工程建设,提升水系引排功能。水利建设是百年大计,搞好规划至关重要。县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因地制宜,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修订和完善全县水系规划,完善水系配套,加强水源调度,确保全县用水安全。要加大全县水利规划宣传力度,便于各镇(区)、各部门主动对接水利建设相关工作。要牢固树立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用水利工程更新改造步伐,提升小型农用水利配套水平。全面实现“活水工程”建设,认真制定农村河道疏浚规划,建立新一轮河道疏浚机制,统筹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建筑物配套、灌溉和水环境建设等问题,重点加强四级以下河道和丰产沟的疏浚整治,加快推进硬质渠道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稻灌溉水费,惠及百姓。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畜禽养殖用房统一规划,粪便集中处理,禁止粪便直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好水环境生态体系。落实综合管理措施,巩固河道疏浚成果,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严把工程质量,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加强水利设施管护,使工程得到有效保护,长期发挥效益。

(四)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着力破解农民饮水难题。城乡饮水工程涉及面广,县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建水和管水资源,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意见。在明确责任主体,根据时间和节点要求,科学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强势推进引江供水主干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和资金,统筹实施镇、村管网建设和改造。要理顺供水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水厂回购工作。水厂回购工作由于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厂回购问题,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认真研究和分析水厂回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加大对乡镇在水厂资产评估,回购过程中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确保水厂回购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要落实好主干管道与镇管网的接水工作,完善管理办法,推动区域供水一体化,确保把优质长江水送到千家万户。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广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新农村建设。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9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45、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xx县20xx年-20xx年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3000口,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750口,占58%。30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现已全部完工。本次随机抽样调查了5个乡5个示范村,调查沼气用户97户。其中正常使用用户82户,占84.5%;间歇使用用户11户,占11.3%;弃用用户4户,占4.2%。全县抽查沼气示范村平均使用率为95.8%。沼渣、沼液100%得到了充分利用,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据调查,平均每户每年产生沼液肥15吨,节约肥料开支1500元;平均每户每年节约用煤1.2吨,节约开支600元;97户用户由于减少砍柴而增加封山育林面积485亩。

(二)小型沼气池建设和使用基本情况。

xx县20xx年-20xx年小型沼气池的建设20个,100%中央预算内投资。其中联户沼气池工程17处,占85%,养殖小区沼气池工程3处,占15%。这次调查的5处联户沼气池工程,100%建在小型养殖场里,原料充足,100%在使用,农户也很满意。

(三)大中型沼气建设和使用基本情况。

xx县20xx年-20xx年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2处,100%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是大型沼气发电工程。20xx年8月开工,20xx年10月全部完工,现已投入发电使用。养殖场都有各自的果茶种植基地,沼渣、沼液都能充分利用。如今,土生牲猪养殖场每天沼气发电10个小时,可为养殖场每天提供350度电,基本保证了养殖场的用电;旺达养殖场每天沼气发电6个小时,可为养殖场每天提供240度电,基本满足养殖场的日常用电需求。沼气发电以来,为养殖场带来了每年6-7万元的直观的经济效益,业主都很高兴。

(四)服务网点。

xx县20xx年-20xx年服务网点建设任务为32个,100%中央预算内投资。自20xx年到20xx年xx县已建成了32个沼气服务网点,其中乡镇服务网点22个,村级示范村服务网点10个。32个服务网点,除了中央下拨51.93万元物资器材外,xx县财政还下拨了21万元配套资金,为服务网点购置了辅助设备,解决了办公场地。本次调查了5个乡镇服务网点,能正常运行的只有1个,占20%;其它4个都因为营运收益过低而不营运,占80%。这个正常运行的服务网点是县城中心服务网点,除了进行维修服务外,还经营全县的沼气器材,所以才能够勉强维持。

二、xx县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养殖农户日益减少。在调查的97户沼气用户中,有26户没有养殖,占27%;有42户全年就养1-2头猪,占43%。由于养殖农户减少,沼气原料不足,农户经常长年不换料,影响了沼气池使用效果。

(二)对沼气用户服务收费难。沼气用户严重依赖县能源办和沼气技术员,沼气池一出现问题,自己不先进行检查,就要求县能源办派技术员进行检修,检修完了也不肯付技术员工钱,严重压缩了各服务站技术员的生存空间。我办只能向县财政争取一部分经费,以弥补技术员的维修工钱。但随着沼气用户的日益增多,老沼气池逐渐要维修,靠我办向财政争取维修经费越来越杯水车薪。究其原因为:一是服务网点维修服务收费还不完善。建池户的依赖心理严重,沼气池出了问题,总是要求县能源办为其解决维修资金,否则宁愿沼气池不用,也不肯维修,技术员为其提供服务收费难。二是沼气服务网点技术员不是财政在编人员,没有固定收入。技术员平时除了进行有限的沼气服务外,还要做其它的事,才能维持1年的生活开支,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网点的建设经营。

(三)大型沼气发电工程由于设备的原因,沼气发电机组一次发电超过4个小时,机组就温度偏高,损耗加大,所以不能够长时间连续发电,造成了有多余的沼气浪费掉。

三、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建议在沼气池集中的示范村,新建一批沼气原料处理储存池,以供沼气原料不足的沼气用户。

2.建议上级部门能适当下拨沼气池维修经费,专门用于对故障沼气池进行维修和对老沼气池管道、灶具进行更新,以保证农村户用沼气池的长效使用。

3.建议上级相关部门能尽快解决切实可用的沼气液化技术,使多余的沼气能进行液化,以提供给其他农户做炊事用能。

4建议把沼气服务网点的农民技术员纳入财政编制,每年能有适当的工资补贴,以确保服务网点能正常营运。因为服务网点营运收入过低,技术员工资没有保障。

今年“三下乡”活动的主题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建设”,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学习,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从7月22号正式出征,维持了几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了,辛苦而充实,沉重却又充满欣慰。几天的奔走,受益匪浅。我们团队在东郝村,给派出所带去了“警民共建”的警务文化长廊;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给市民带去了一些文明新风。我们带回了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一种深刻,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认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了解了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磨练了意志,奉献了爱心,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责任和使命不仅使大学生们忍受了从未有过的困苦,迸发出从未有过的热情,而且使大家在无私奉献知识和爱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无论是从警民共建、流动家长学校、还是科普知识进乡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科普知识进乡镇,为了让市民充分接受我们所带来的知识,我们耐心的讲解,以极大的热情为农民服务,并且给他们讲解农作物生长的原理,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对我们的活动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配合我们做好每一项活动,为我们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民伯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的,当我走进乡村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豪华,普通,只有普通,人也是那样的普通,但就是这普通的人,却做着不普通的事;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家时,看到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办饭菜,室内的摆设都是那样的简单,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却做着不普通的事,我向他们致敬!向农民伯伯学习,你们辛苦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专业服务、科学知识普及、流动家长学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再次是我们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基层,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基层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虽然活动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几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队员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受益匪浅。

整个活动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说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计划之下进行的,而且大部分的计划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有由于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以致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难,比如由于我们队伍中外地人多,在语言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

通过这整个三下乡活动,从真正地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事情的初衷到结束,我收获了很多:一群辛苦工作的农民,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这段日子里,我也学会了很多,比如独立坚强。一直以来自己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最远也只是去了个邻近城市读书。这次真正地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体验生活。和那些孩子一起,我只能说自己是去体验生活。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是简单的近乎于纯粹,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也学会了简单。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特别单纯的生活,我却很充实。充实,因为自己是被需要的;充实,因为学生的渴望的眼神;充实,因为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共进步。感谢这次三下乡,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了解自身,了解他人的机会,给了我一次奉献也是获得的机会。三下乡,让我认清楚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将会努力地去改进。

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1、充分认识荆州历史文化优势。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文化脍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传颂、水文化震憾人心、红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质文化琳琅满目,荆州古城享誉中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荆州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120回,有72回写到荆州。荆州人杰地灵,孕育出屈原、宋玉、孙叔敖、关羽、岑文本、张居正、“公安三袁”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形成名人文化。荆州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荆州“天、基、佛、道、伊”五教皆有,形成宗教文化。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文化。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构成了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核心,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烘托的荆州历史文化。

2、切实把握文化旅游发展条件。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具备战略机遇、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一是有战略机遇。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湖北省委提出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确定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提出“文化荆州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区位优势。荆州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二广”高速、“沪蓉”高速交汇荆州,在建或筹建的“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岳”铁路、“准(葛尔)荆”铁路穿越荆州,宜昌三峡机场、武汉天河机场,距荆州较近,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快捷的交通网络。三有基础条件。近年来,荆州加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策划优势旅游项目,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重建纪南城暨海子湖休闲度假区项目规划》。全市现有景区(点)65个,其中4a级3个;共有星级酒店3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威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星级饭店初评;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导游资格证的300多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荆州有资源、有机遇、有优势、有基础。

3、正确应对荆州发展的严峻挑战。首先,面临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挑战。荆州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进入快速发展期。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比xx年增长74%。但是与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地位不突出,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乏力。在20xx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位中,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四个大城市,只有荆州游离于百强以外;在“一带两圈”战略中,荆州不在武汉城市圈内,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点是“一江两山”,荆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第一方阵中,荆州榜上无名。其二,面临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

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30.1:33.8:36.1,对比上年第一、二产业分别增长0.4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收入仅占13.8%,对比上年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滞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平分秋色。其三,面临文化旅游发展的挑战。20xx年,全市完成旅游收入31亿元,对比xx年仅增长10.71%;旅游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对比xx年占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5%的平均水平;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阳、开封、扬州等城市,其旅游收入分别是:78.8亿元、224亿元、83.4亿元、176亿元,增幅分别是:24.6%、15.3%、15.5%、20.3%,占比分别是:13.9%、11.6%、12.1%、11.2%,都高于荆州的发展水平。荆州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人文资源多,旅游品牌少;地下遗址多,地上景观少;零散景点多,形成规模少。表现为“三个不相称”,即:丰富的人文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与荆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相称;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任重道远。

4、深刻理解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荆州面对现实,必须突破性地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文化旅游的兴旺,促进城市的竞争发展;荆州面向未来,必须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荆州走向世界,必须彰显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城市的开放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发挥“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的格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实施“大决战”,吹响“集结号”。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xx乡成立于1999年1月4日,是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位于xx县西北部、黔桂边境九万大山东麓,驻地龙美街,西北与罗城县毗邻,南与寨隆镇接攘,距离县城27公里。公路主要有经洛崖通县城的柏油路,境内有枝柳铁路通过。

完成14个行政村的农网改造,新建线路20xx米,全乡供电总容量达300万千伏;

全乡共建有沼气池453座;

先后完成龙美集镇、龙耶屯、岩口屯的人畜饮水工程;

卫生“计免黄牌”顺利脱帽。通过加强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x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古砦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地缘因素的影响和历史客观原因,目前古砦仫佬族乡的基础设施还依然落后,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还有6条村级公路共计70多公里亟需维修才能发挥效益;

因居住分散,尚有5‰的人口没有改变肩挑手提的状况。

2、水渠工程急需巩固和加强,群众饮用卫生水困难。要解决独山水库溢洪道漏水问题,独山水库渠道3公里因人畜毁坏无力修复,龙驹和班江水库水渠10多公里没有进行硬化建设,4000多亩耕地受到威胁,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乡所在地自来水水源急需进一步提高净化技术,另外,还有13个行政村人饮用水属简易引水设施,未经净化处理,特别是山区人畜饮水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还有大岩垌、罗垌、上富、独山四个行政村以及龙袍王村、十五坡大垌等10多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屯未开通程控电话。

4、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简陋。乡卫生院仅一座集门诊、病房、职工宿舍于一体的综合楼,医疗设施也极其简陋,仅一台过时的b超和x光机。乡村医师19人、医士24人,开放床位16张。突出问题是没有救护车辆,我乡村屯居住相对分散,离乡卫生院最远的村屯也有近30公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村属山区村,交通不便,由于缺乏救护车辆,造成了危重病人就诊难的局面。

5、教育设施亟待改善。随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行,我乡拆校并点18个,是全县撤并教学点最多一个乡镇,包括两所中学在内,全乡生均校舍面积在逐步减少,尤其是学生食堂、专用教室、电教设备等几乎没有,亟待新建。

xx乡刚成立不久,是我市民族乡中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收入较低、财政状况较困难的乡。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了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要彻底改变民族乡的落后面貌,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共识,多方支持,共同帮扶,加大资金投入。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能够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的项目,推动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要在政策上向民族乡倾斜,对古砦仫佬族族乡要更加厚爱一层,只有这样,才能加快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当前,建议要突出解决以下六个个问题:

1、加大xx乡公路网络建设。龙安(龙美至小长安)公路是我乡通往罗城、融安、融水北大门的交通枢纽,因车流量较大,加上沙土路面易于凹陷,雨季经常交通瘫痪,建议市、县交通部门把龙安公路升级,改建柏油路。同时,加强对龙美至十五坡、龙美至上富、龙美至大岩垌等村级路的扩建和养护,确保全乡交通的畅通。

2、解决全乡的人畜饮水难题。目前全乡人畜饮水条件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之需求,尤其是每到枯水季节,人畜用水成为更加严重问题。全乡147个自然屯,完成人畜饮水工程的仅有5个村屯,目前急需改善人饮条件的主要有独山、上富、罗垌、大岩垌四个山区村以及平原潘村、龙袍、下尧等13个村屯,龙袍和潘村20xx多名群众目前人畜共饮一条臭水沟的水,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改善这两个屯的人饮条件是项民心工程。

3、解决龙美集镇南环路(卫生院至龙美中学)的硬化工程,盘活集镇南边土地,不断完善龙美集镇兴工、活商、聚人的功能,提高集镇人居环境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乡文化活动中心已投入建设资金23万余元,因资金不足,图书馆工程已经停工两年多,目前急需筹集资金对图书馆进行装修后交付使用。

5、为实现“两基”达标,全乡目前尚欠“两基”款项20万元,我乡属贫困乡,财政十分困难,无力偿还为通过“两基”达标的欠款、贷款,建议上级部门支持解决“两基”教育欠款和贷款。建议修建龙美中学和龙美中心小学学生食堂,解决学生用膳难的问题。同时,还可增加学生宿舍,拆除学校现有全部危房。目前两所中学和中心小学1000多名寄宿生因食堂简陋,用膳极不卫生,也无安全保障。

6、改善乡卫生院设施。根据人口及社会发展需要,需配置救护专用车,新建住院部综合楼和职工宿舍楼,同时更新和购置一些新设备,如b超机、x光机、多功能产床、手术床及牙科器械等。

乡人民政府。

20xx年5月20日。

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并以此全面推动土地挂钩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认为,天津市提出的以宅基地换房模式建设小城镇,富有新意,符合我国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国土资源部将天津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并下达了三批2766公顷的土地周转指标。

(一)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基本情况。

1、提出背景。天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56.2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小城镇和村庄规模普遍偏小,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大,人口密度低,用地不集约,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各种设施水平很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三是污水垃圾随处排放与堆放现象普遍,影响投资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城镇化面临着资金和土地的双重约束。

2、基本思路。所谓宅基地换房,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的生态宜居新型小城镇。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居住。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规划建设的新型小城镇,除了规划农民还迁住宅小区外,还要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收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3、实施进程。从20xx年底到现在,天津市政府先后批准三批38个试点。第一批东丽区华明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大良镇等5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355万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8万多农民喜迁新居。目前,华明、小站镇已整理复垦宅基地947公顷,超额完成国土资源部下达的581公顷周转指标,正在做验收准备工作。大良等3个镇村已在20xx年9月底前完成了247公顷复垦任务。第二批西青区张家窝镇、津南区八里台和葛沽镇、汉沽区茶淀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550万平方米,现已开工315万平米,其中竣工245万平米。桥北新区、茶淀、八里台镇3个试点已建成,近5万多农民正在选房入住。第三批东丽区军粮城镇和金钟街、津南区咸水沽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1095万平米。目前,已有8个试点开工近300万平米。

4、取得阶段成果。通过宅基地换房这一实践,初步达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等6大效果。20xx年4月,华明镇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成功入选20xx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20xx年11月2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华明镇荣获20xx年度广厦奖。20xx年4月14日,华明镇荣获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优秀奖。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主要做法。

1、坚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方案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多方充分论证才能最终确定,没有好的规划不能搞建设。市政府要求每个镇、村的规划都要突出体现布局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村一面。同时,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寻找文化的根,挖掘文化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鲜明个性。

2、保护农民利益。市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土地出让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农民安置住宅和公建的建设。华明镇为确保不让一户农民因经济原因搬不了家,制定了人均30平米的置换标准,老少三代的家庭可以选择两套住宅,搬迁农民给予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得到农民支持,农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重视土地复耕。小城镇建成后,要以复垦的村庄建设用地归还国家借给的土地周转指标,确保耕地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在天津,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市里不再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不再批准新的试点小城镇。华明、小站镇、武清区一镇两村超额完成581公顷的挂钩周转指标。

4、实施管理创新。以华明等镇为试点,实施了小城镇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主要包括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创新、农民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5、三区联动统筹发展。提出坚持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和农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那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综合性发展的路子。

(三)工作中注重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天津市明确要求示范小城镇建设应在全市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在工作中注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土地平衡。建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必须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来归还国土部土地周转指标,土地平衡帐达不到要求的不批准试点。

2、资金平衡。随着人口的集中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小城镇可供商业开发的土地会大幅增值,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平衡解决小城镇农民住宅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这样在促进土地集约化的同时,也创新了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模式。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2013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0年的22015元、8282元提高到2014年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15年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2011-2013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文档为doc格式。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逐渐淡出农业税收征管的同时,落实民生政策、发放涉农补贴、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责逐步增强,乡镇财政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最基础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基层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岗子乡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开辟乡级财源,加强收支管理,使乡镇财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工作,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向乡直部门和村级组织延伸牢固树立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是财政管理基石的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双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调查研究,梳理相关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财政工作的指导考核,培训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乡镇财政各项工作的开展。

乡镇财政所充分发挥政策熟、业务精、力量强等优势,将乡所有乡直部门的财务纳入财政统管,取消乡直部门的会计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变过去各自为政、多途管理为财政所统一管理。成立了“村账乡(镇)代管”办公室,安排1至2财政干部专门负责村账乡(镇)代管工作,帮助村级组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制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审核村级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做好村账务、财务“双代管”和村级债权债务的.化解工作,促进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主动参与土地出让金、改田造地资金等专项资金检查,以查促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做到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积极推行“村账乡管”试点,强化村级财务监督,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乡镇财政不仅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而且建章立制,对乡直部门的大额固定资产进行了登记和监管,防止资产流失。乡镇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对乡村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核,建立了乡村债权债务档案或台账,及时制止新债,定期盘活资产,清收债权,对化解的乡村债务逐笔登记,定期上报,实现了乡村债权债务实时信息化监控。

针对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向农村、监督难以到位的情况,通过改革,乡镇财政实行了全方位监督。一是乡镇财政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再到工程的验收、资金的拨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确保了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效益。二是对各类涉农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设立专账和专户,实行专人管理和负责,保障专款专用。

3、规范预算管理。

进一步完善乡镇预决算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约束力,解决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不严肃问题。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监管,实施以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管好用好乡镇政府性资金。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定期协调部门收入征管工作,搞好协税护税,努力做大蛋糕。建立了协护税办公室,承担起全乡的协护税工作,在收入应收尽收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

4、做好民生服务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向保运转、保民生、保农业农村发展延伸。

根据服务三农、改善民生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利用乡镇财政贴近农村、直接服务农村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水平,实行“一折通”、“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将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国家的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指标的控制和财务核算的监管,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优化乡镇支出结构,保证民生等重点支出。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土地流转等问题,理顺农村经济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乡财政所严把涉农资金监督管理“五个关口”,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关”

在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后15日内,将涉农项目的名称、资金来源、资金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采取会议宣传、政务公开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让人民群众知晓,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涉农资金项目实施后15日内,向群众公布涉农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时间超过一年的,在项目实施中期,择时向群众公布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2、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备案关”

涉及涉农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及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特别是将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包括本级匹配)、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项目安排后的15日内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让纪检监察部门了解财政部门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

3、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拨付关”

严格按照不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把好涉农资金的拨付工作,按时、足额拨付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切实杜绝因财政部门原因导致涉农项目工作不到位的情形发生。

4、严把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关”

加强对资金的跟踪管理,做到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个环节,财政监督就跟踪到哪个环节;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里,财政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促进涉农项目的实施。

5、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关”

除支持和配合纪检机关、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外,每年财政所都自行组织对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和检查工作,严格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和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行为,保障农村群众的利益。

1、工作量加大,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增加。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加上“村财乡代理”,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几十个账户,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2、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

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例如下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支,需要印刷大量的分户补贴清册,需要大量增加计算机的纸张、墨粉消耗等,而这些都是乡财政正常经费预算难以保证的。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同时,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现在是租用乡政府的办公楼来办公,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经费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区乡财政体制。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各地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类指导和改革区乡财政体制,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区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

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对涉农补贴项目资金统一在乡镇设立专户,在乡镇报账。涉农资金发放上,区级财政要对乡镇给予一定的预拨资金,以解决兑付时间紧、任务重而带来的困难。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按大类项目分配资金,形成支农的合力,降低管理成本。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控制乡村债务增长。各类建设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的项目多、配套比例大,建议上级减少对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乡村支出压力,给乡镇财政控制债务留出空间。

3、加大公示力度,健全公开机制。

公开是保证一切工作“阳光操作”的必要前提。创新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公开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要在深化现行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形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页等,实现从中央到乡、到村的自上而下的全节点公开,把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资金流程,分配过程和发放过程全面公开,把资金的安排、项目规划审批、政策规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使乡镇涉农财政资金更加透明阳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减少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资金的下拨与资金信息公开结合起来,减少政策落实到位的时间差,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众对党对政府的误解。

4、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科学合理决策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放,对于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项目要特别慎重,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盘活资源,突出重点进行监管,突出监管效果,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乡镇在项目资金上的自主权。对于涉农财政项目资金的投放,建议减少和取消区乡政府的项目匹配资金,从而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项目,建议通过统一部门审批,避免多部门、多渠道审批和管理,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减少运作成本,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

土地市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04年5月,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准确把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时机,逐步学会运用土地政策为宏观经济“加油门”、“点刹车”。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平台的土地市场建设的培育与规范,无疑象一只“无形之手”,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刻认识我县在土地市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有效运用好土地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建立起市场配置资源的长效机制,实现政府对土地资产的有效调配和集中统一管理,才能发挥出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我县地处豫西山区,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近年来,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按照“巩固完善老城区,强力开发北城区”的基本思路,投入大量资金,对老城区道路、通水、排水、绿地、路灯和各类市场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逐步建立了以红旗大道、李贺大道、锦屏大道、滨河路、红旗广场、北城区中心广场、滨河游园为亮点的“四路两场一园”的城市新格局。2002年,县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小城镇建设,极大改变了乡镇面貌,促进了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城镇地价水平明显增高。这部分升值的地价本应由政府收取,最终回归社会用于城市建设再投入、再升值,但由于土地市场建设不规范,城市大量的土地掌握在用地者手中,一些单位和个人正是看到了土地的潜在价值,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钻空子,最终成为政府投资土地上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白白流失。

为了强化政府管地权威,使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1]15号)文件下发后,宜阳县人民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实行建设用地五统一的通知》(宜政文[2002]61号),明确了征地是政府的专有权利,禁止用地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协商用地,对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按项目供地、统一管理。县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按照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土地现状的原则,编制建设用地区域的详细规划,确定开发强度、地块用途,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建设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统一征用,根据建设用地的位置、用途、数量制定征地方案,每年分批次上报,经批准后,依照有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对被征地单位予以补偿,向用地单位供给土地。政府统一征地,实行一个渠道进水,从源头上扭转了土地需求决定供给的被动局面。此举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总量,既保护了耕地,又能保证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费及时足额到位,不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良好的用地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宜投资建厂,兴办企业。先后有洛阳龙羽宜电有限公司、洛阳恒基铝业公司、洛阳热电厂、黄河同力水泥集团等企业落户我县,县国土局服务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一般建设用地项目达15个,提供土地3000余亩,达到了政府管理土地“一个龙头出水”的目的,为我县经营城市土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我县开展了土地隐形市场的清理整顿,县国土局在纪检委、纠风办、公、检、法、司、城建、房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全县范围内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或改变用地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了收缴土地出让金和罚款的处理。共查处土地隐形交易80余宗,补缴土地出让金160余万元,把土地使用权交易纳入了依法管理轨道。与此同时,县国土局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努力建设土地有形市场,但因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明显。

二、我县土地市场的特点。

(一)政府对土地一级土地市场实现了高度垄断。

我县在对建设用地实行“五统一”管理之后,政府调控土地一级市场的能力增加了,“一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格局基本形成。“要用地找政府”的政策,有效遏制了用地单位与村、组私下交易、协商用地的行为。特别是北城区建设的用地秩序得到规范,区域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及《北城区详细控制性规划》来调配,杜绝了违法用地,减少了因用地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

随着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高,由此带动了百业兴旺,也增加了土地的需求量。在土地市场的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力量薄弱,应该由政府掌握和调控的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量、闲置、存量土地的数量,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和控制在政府手中。二是对旧城区存量土地的盘活,以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三是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不健全,没有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对县域闲置、低效应纳入储备库的用地,仅限于“预储备”。政府手中的土地和资金不充足,无法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土地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够充足的显现。

(三)招拍挂出让效果不明显。

显。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以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有5宗,面积34.23亩,挂牌成交价132.88万元,政府基本无收益。相对于其他市县(区)来说,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应该在一级市场出让的土地及收益,没有集聚到政府手中,也因此造成了土地市场的不稳定,开发商对地价的水平、土地成本、土地供应量、规范获取土地的途径的认知度较低,一方面给不法开发商造成了可乘之机,土地隐形交易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降低了政府应有的威信,还影响到投资商的信心。

三、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

作为政府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项专门的规划开展建设活动,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土地市场作为基础环节之一,作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和财富的配置场所,必须按照法律和法规进行规范。规范和有序的土地市场有利于政府对土地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宜阳县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又较为缺乏,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大气候又不得不占用耕地。因此,只有规范土地供应渠道,才能够有效保证全县的建设用地需求和粮食生产安全,也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有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

(二)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

对投资者来说,在规范管理的环境下,越是公平取得的资源包括土地,越是会全力以赴地加以利用,绝不会粗放利用,更不会让它长久闲置。特别是宜阳县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耕地的减少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是成正比例的,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是消耗自然资源、原材料的过程,所以建立资源节约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要实现在集约用地的同时,保障建设用地的需求,就必须建立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土地资产的有效调配和集中统一管理,最终使国家受益、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受益。

(三)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相对于各级财政而言,土地收益是十分可观的。如河南省方城县,在1992年就开始以拍卖的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创了河南省土地拍卖的先河,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收益。在敲响土地拍卖“第一锣”后的两年间,方城县拍卖出让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8.4万平方米,收取土地出让金2100万元,先后用这笔资金开通新街道11条,吸纳近2.5亿元的资金建厂办店,发展新的工商业服务项目。而这一切都是在财政不拿一分钱的情况下实现的,政府真正尝到了运作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甜头,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聚财,以财建城、建市,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新路子。

(四)有利于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我县的经济基础薄弱,政府的财政力量极为有限,难以筹措大笔资金搞基础设施和市场建设。在土地市场方面,大面积供应熟地很困难,如果等待一切条件成熟再发展,那就会使宜阳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各地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增强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十分重要。土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是通过市场途径来体现的,土地市场的正确运作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区位优势的逐渐显现,能够带动宗地价格的上涨。同时,每宗地的投资者,不仅仅投资购买了土地使用权,更为重要的是,他要继续投资搞基建、搞经营,这样就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再投入数倍于土地出让金的建设资金,无形中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如滨河公园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完善后,周边地区的地价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其周围从事饮食、娱乐等经营的投资者不计其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区。据宜阳县城镇国有土地资产评估显示,我县现有国有土地资产总值为33.22亿元,如果经营管理得当,就会为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四、关于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的建议。

规范的土地市场是地方经济发达与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使政府部门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参与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如果土地市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土地资产流失,不仅削减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影响经济的运行质量,滋生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根据宜阳县土地市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土地市场建设: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

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规范土地储备运行,增强政府调控力度,解决多头供地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成立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该中心代表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工作,将分散在各土地使用者手中的土地聚集起来,纳入土地储备库,统一归政府调配。并通过招拍挂等形式有计划的出让供地,从而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土地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是加大对土地收购储备的资金注入。土地收购储备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要收购土地,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撑。作为土地收购储备的主导部门,政府可先支付一部分启动资金,也可以以土地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土地部门也可自筹资金,然后通过招标、拍卖出让土地收回投资,政府也可增加收益。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98所,其中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146所(含县直小学4所,中心校15所,教学点13个)、幼儿园2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班1201个,其中高中119个、职业技术学校19个、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37个、小学707个、幼儿园117个、特教班2个。

在校生共计4573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35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4人、县直初中学校4877人、农村初中6489人,九年一贯制学校3584人,县直小学7718人、农村小学14475人,县直幼儿园383人、农村幼儿园1045人,特殊教育学校30人。

全县在编教职工4380人(专任教师4140人,为教职工总数的94.5%),其中高中教师418人、完全中学教师106人、教师进修校教师33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68人、初中教师1057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548人、小学教师1802人、幼儿园教师288人、特教学校教师9人、县直五个二级单位51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8人,本科2388人,专科1626人,中专259人、高中以下89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96.7%、98.9%、97.1%。职称结构:中学高级教师799人,中级教师924人,初级教师338人;小学高级教师711人、中级教师696人、初级教师378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1083人,占总数的24.7%,36—40岁710人,占总数的16.2%,41—45岁675人,占总数的15.4%,46—50岁753人,占总数的17.2%,51—55岁748人,占总数的17.1%,56岁以上411人,占总数的9.4%。

近年来,我县立足于“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一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目标管理,与学校的量化管理、业绩奖励挂钩,通过努力,全县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依托全员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今年为了缓解教师不足,全县招录了85名教师,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一)从教师数量的配比上看,教师总体数量仍显不足,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

1、目前全县共有教职工4380人,根据xxx小学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编办等三部门《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内政发[20xx]24号)文件规定,经测算核定,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应配备教职工4485人,全县实有缺编为105人。为保证教育教学需要,各校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共226人,这部分聘任人员流动性大,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才小学三年级就已换了七、八个老师。

2、教师资源不足和教师资源浪费并存,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近年来,由于部分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内,导致农村教师编制相对过剩(小街基镇中心校下辖九个村小,在校生198人,教师34人,每个村小包括学前班三个班级,学生人数最多的22人,最少的才2人),县直学校教师相对紧缺。另一方面,在农村中小学中,县城周边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配置超编(如新华中学、新华中心校、xxx中学、坤都岭学校等),而农村偏远学校缺编(如北xxx小学、北xxx中学、xxx中学等),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二)从教师专业素养上看,教师队伍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1、我县有近1250名教师是民师转正、农垦代课教师转编、接班、委培生安置等走上教学岗位的,特别是农村牧区小学居多。例如,小街基中心校153名专任教师中民师转公的56人,占总数的36.6%。这部分教师普遍学历不高、基础差,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非专业教师任教现象严重。被调研的几所中小学音、体、美、外语、微机专业教师都不够用,存在着其他学科教师改科担任或招聘临时教师任教,很难达到专业教师水平。

3、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县内培训机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提高缓慢,致使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缺乏积极的课改意识,难于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上看,还存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等现象。

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热情,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存在教育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从教行为不廉,以教谋私,有偿家教,违规补课,甚至存在吃拿卡要现象;有的教师施教行为不端,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讽刺、挖苦、侮辱学生,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自律意识不强,自身形象不佳,纪律松弛、作风涣散,存在个别酒后授课现象。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四)从教师队伍结构上看,学科结构不平衡,年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不配套。总体看,基础学科教师基本能够满足需求,音、体、美、外语和微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许多学校的音、体、美学科不能开足课时或由其它专业教师改科、招聘临时教师任课,跨学科教学、非专业任教的现象严重,致使有些课程形同虚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其中农村牧区中小学这种状况尤为严重,例如,xxx小学部,16个教学班,只有1名音乐教师、1名体育教师、没有美术教师。据调查,有的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部分学科教师偏多,还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例如二中,外语教师超编5人,又无法转岗任其他课程,同时,缺少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外语教师,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外语的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

2、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全县教职工中,30岁以下33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5%,46周岁以上1912人,占总数的43.7%。教师年龄结构老化,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中尤为突出,如小街基镇中心校教师队伍中46周岁以上的教师92人,占总数的60.1%。农村学校1436名教职工中,30周岁以下72人,占总数的5%;51周岁以上的608人,占总数的42.3%。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教职工年龄越大,老、中、青梯队结构不合理,令人堪忧。

3、由于学校实行寄宿制,各个学校都缺少工勤人员,食堂、宿舍只能雇人管理,增加了学校的开支。小街基镇中心校食堂、宿舍雇用53人,每年因此项支出近80万元,实验小学雇用26人、二中雇用31人,年支出都在30多万元,全县有寄宿制的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增加了安全隐患。并且各个学校都急需校警、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

(五)从教师工作环境上看,教师待遇未落实到位。

1、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一方面,自20xx年至20xx年,我县有6年时间没聘任专业职务,导致教师专业职务普遍较低,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被调研的建华中学已评高级36人,聘任13人;实验小学已评42人,聘任10人。另一方面,在专业职务聘任中存在城乡比例不一致,以高级职务为例,县城中学为18%、农村10%,县城小学8%、农村4%,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农村教师们很难接受,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全县约有100余名教师患有重大疾病不能坚持正常上岗,患颈椎病、腰椎病、咽炎等慢性职业病的教师比较普遍。

(一)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1、县政府要根据教师管理特点,建立健全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编制、人事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要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在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虑我县许多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教学班较多学生偏少的实际,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置和寄宿制学校实际为依据,采取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核定方式,设立小规模学校编制最低保障数,科学、合理地核定和使用教师编制。要打破学校界限,对全县现有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按学校实际情况核定教师编制,按学科、依专业配备教师,真正做到用有所专、教有所长,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2、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建议对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教职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行内部退养,不再占用编制;对因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退出教师岗位,为教师的调配补充提供人员编制空间。

3、建立科学有序和稳定的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并注重组织实施。20xx—20xx年五年内,将有708名教师退休。县政府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逐年有计划地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中招录教师,尽量补齐每年自然减员人数,尤其要优先满足薄弱学科和紧缺学科教学需要。要实行定向、定岗招录,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方式,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不合理问题,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科学配置;要尽早为各学校配齐校警、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为校园安全提供保障。

4、建立健全xxx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开展城乡结对,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xxx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并在奖励、津贴、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xxx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教师如果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可以优先评定高级职称等等。同时要制定流动教师管理办法,增强支教教师工作责任感,提高支教效果,促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5、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常态化。合理核定聘任比例,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的职称聘任比例,做到城乡比例一致。同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以此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加强领导,注重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亲自挂帅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县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形成由县教体局规划指导、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实施、教体局各相关股室密切配合、各学校积极参与、教育督导室跟踪评估检查的培训机制,确保培训质量。

2、专兼结合、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由名师、名校长和教学能手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其指导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培训教师的作用。

3、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按照“全方位、低重心、本土化、高效益”的理念和“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任课教师学历教育、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学术交流“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培训力度。继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拓展我县教师的视野、思路。目前教师全部走出去不现实,因此把重点放在“引进来”上,邀请一些专家到我县来讲课,扩大受教育面。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采用骨干带教、专家讲座、技能评比、观摩研讨等多种的培养方式,有步骤地开展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尽早胜任。

2、注重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遴选一批学科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重点进行培养,使之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3、实施优秀教师的培养工程。大力开展以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及“青蓝”培养工程。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力争在5-10年内培养一批在全县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让他们在教师队伍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县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増强教师爱岗敬业责任感。

1、建立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实现师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

2、利用舆论监督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定期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满意度的测评,教育局相关科室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和表彰先进典型,解决存在问题,不断塑造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的教师成长环境。

1、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完善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作用,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制度,逐步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为教师全身心地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

2、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师成长环境。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专项的教师激励基金,每年政府要对优秀的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乡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乡党委政府组成美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自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村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9个村的调研情况看,各村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除**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其他8个村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从对全乡9个村的调研情况来看,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作为乡政府驻地村和交通干道沿线村立足于农业,以大棚草莓和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特色,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示范带动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成为“优美、富裕、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产业,建成了**村东岗蔬菜基地和东下郢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成立了**村联合湖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经营高效农业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1500米长防渗渠;投入资金4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6米宽的主干道;投入资金35万元硬化了1公里长3.5米宽的村内通道路;投入资金8.8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118.8万元对198户农房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40万元修建了2座集镇公厕;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投入资金1.1万元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投入资金24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投入资金20万元对农户进行了四旁绿化1万棵;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建设3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投入资金40万元改造小街小巷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新修了下水道800米;投入资金60万元对2000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了立面整治;投入资金8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乡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投入资金124.6万元,新建农贸市场2276平方米。其他8个村正在规划申报之中,并做了许多相应的准备工作,预计20我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美好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是“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二是土地调整问题。中心村庄规划用地,特别是偏远村民组异地搬迁建房用地,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行调整,无法解决。

三是资金投入问题。资金问题是我乡9个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根本问题。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各村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同,在资金整合力度上各村也有所不同。示范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乡、村两级及农民自身筹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群众投不起,有些群众投得起但不愿投入。

四是规划实施问题。在村庄布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村庄、田地等,部分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为美好农村建设带来一定阻力,影响了美好农村建设进程。

五是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美好乡村建设这项新兴工作面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显得很拘束,不知该如何着手,从何做起没有方向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方面也略显欠缺,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六是群众文明习惯的问题。看风水建房的习俗造成民宅参差不齐的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放养造成动物垃圾污染;不良卫生习惯造成生活垃圾污染,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

四、几点建议。

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解决困难户旧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实现白墙灰瓦;与水利项目相结合,加强河道整治力度,做到水秀;与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或体育广场,提高群众精神生活;与道路建设项目相结合,拓宽中新村庄主干道,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农家乐或休闲度假村项目,增添美好乡村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做到资金投放一处、建设成功一处、示范带动一片。

4、结合实际,解决美好乡村品牌打造难。

美好乡村建设要结合实际,确立主题,突出主线,凸显特色,打造品牌,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美好乡村建设让群众享受了美好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群众光有美好的人居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应与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民相结合,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对示范村中心村庄规划用地实行统一征收,分类制订征收标准,有偿使用,并简化报批手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特色化,使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互促进,浑然一体,不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