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美术论文写作指南(优秀19篇)

时间:2024-04-19 16:58:04 作者:雅蕊

优秀学生是学校的骄傲,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取得突出成绩。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鼓励。

美术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论文

《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学习,向老师请教,相互研讨,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则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波澜起伏,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那么,怎样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物之间,是一种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学生的绝对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滞后。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和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可以指出老师的不足,学生也可以上讲台讲课……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同样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正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二、采取情境感染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对象,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或以其高尚的情操震撼人的灵魂,或以其完美的人格荡涤净化人的情操,或以哲理启发人思考,或用美感熏陶人格。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是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含的美感所折服。

例如,在教学中将音乐、美术、语言三种艺术手段完美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创设艺术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情感共鸣。

1.以优美的画面牵动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例如在教《春》这篇课文的时候,不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先让学生看画面,一幅色彩明快、生机盎然的《春之图》唤起学生对春的美好情感,然后让学生给图配文,结合课文再看图,这样学生在图、文之中就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

2.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境的感悟。

例如,在教现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依恋、愧疚之情,我播放了mtv《懂你》,学生通过如泣如诉的旋律,体悟到了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母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母爱是我们的生命航标,母爱是我们心中永远熠熠生辉的太阳!

3.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对情境的再现。

例如,在学习《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时,我以悲痛、沉重、撕心裂肺的呼唤将学生带进了痛悼总理的哀伤情景之中,有的同学为总理的去世惋惜不已,有的学生悲痛得几欲出声……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通过实践竞争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规定:语文应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

例如,在学习议论文时,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教童话、寓言时,可以把它改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内涵;在教诗歌时,可以采取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在教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仔细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新闻时,我让学生模拟做小记者,进行校园新闻采访、写作;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口头作文,然后再行之于文,争取做到条理清楚。我把每一次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习作都装订成册,在班上予以传阅,并积极鼓励学生向外投稿,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不再把写作当成一种苦差使。

在课外,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重归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动手、动脑、动口。例如,“给父母语言表达挑刺”、“给广告找毛病”、“我最喜欢(讨厌)的广告”、“给家庭拟计划”、“给班级写声明”等。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教与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内部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标。

美术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论文

张美丹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二中(322100)。

学生a:“哎呀,同志们,下节是美术课了,你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没啊?”站旁边的学生b搭腔了:“美术课有啥好准备的,不就是画画而已,老师怎么说,咱就怎么画,没啥新意,也没意思……”

这是我无意中经过某教室,听到的一段话。这段话,促使我深思,我们现在的美术课是不是真的适应新课改的内容呢?以我的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慢慢的激发学生潜在的对事物的敏感以及体验生活,发现美术不仅仅在于画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就好比学车,我们都知道可以从教练那学到怎么开车的知识,但究竟如何让车子自如的前进,则必须要靠学车者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的开车了。也就是说,光有教练教的开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车者的实际操作、体验相结合。显然,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

又如美术知识中诸如笔墨、笔势、气韵、意境等经验技巧及态度和精神不是通过老师语言表达所能告知的,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得出。也就是说,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知识在起作用。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指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活动中,不可言说的知识就像是可以言说的知识一样大量存在,甚至前者从数量上说比后者更多。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美术教学论文)对于这种认识,波兰尼用一句精炼的话进行了概括:“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与美术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学习美术不是强调学会画什么或做什么,而是强调审美教育中的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强调的是一种产生于体验活动中的缄默知识的运用与获取。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缄默知识”呢?这需要老师课堂中的适当引导。因此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了不成熟的见解:

1让失误华丽的转身。

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大胆假设的学习态度。平时,学生的一张张被废弃的作品,随处可见。这是被学生认为“不可回收”的垃圾,是没有价值的。这让学生养成了一种容易放弃,而且乱扔纸屑的习惯。在最近的一堂水彩课中,我布置给学生临摹书上的天空的干画法和湿画法的练习,有一学生没把握好,把天空的颜色上得比较浓重,他正准备揉成一团当废纸扔了,我马上阻止了他的行动“等一下”,并用手按住了他的作业。“你准备怎么做?”“我把天空的颜色画得太重了,想重新画一张”我接过来一看,接着拿着这张作业举给其他学生看,“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呢?”“天空……哦,不是,像大海!”其他学生七嘴八舌的讲开了,“对了,老师也觉得这位同学画得像大海,蔚蓝蔚蓝的海水,很有一种神秘感。老师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你们画的像不像,都不要轻易的扔掉自己的作品,就像刚刚这位同学的作业,虽然他没有很好的表现天空的调子,但是我们换种角度看,也能看到一个海的世界。

画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你们欣赏者带着怎样的眼光去看这幅画。”经过这么一出,在最后学生交来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刚刚的那幅画,还是有蔚蓝的海水,而且还多了一片淡蓝色的天空,几只海鸥在临近海水处自由的翱翔……课堂中恰当的提示,让学生的思维换位思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事物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2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形象展示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能力。丰子恺先生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使学生自觉地用心灵进行审美和艺术创造。在学校,学生在课堂上视觉接触的形象非常有限,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枯燥的文字,抑或是单调的图片,使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单向化。

在上《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时,我选用过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关于环境问题的照片:乱扔垃圾、水环境污染、废气排放、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等,一张张摄人眼球的照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也愤慨不已。环境现存的问题与学生此时的思想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保护环境的欲望,激发学生潜意识的思绪,从而创作出别样的作品。直观展示的一些生活照片唤醒了学生潜意识的缄默知识,同时还起到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活处处皆艺术,日常生活中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对象,带进课堂里都能引发学生澎湃的心理。

在《老师,您好》的贺卡设计中,我让学生追求“原生态”,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硬纸板、一些丢弃的小饰品、或者是树皮之类的制作一张贺卡。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去关注的对象,触发了学生的思考:一片枫叶,寄托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一颗纽扣联系着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学生有感而发,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纷纷动员起来,把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都利用刚起来了,设计出独一无二的贺卡,并亲手送到了各自任课老师的手中。

如蒋某同学设计的贺卡,用到了毛线、纽扣、亮片……生活处处皆美术,在《字体设计》这一环节,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包装袋,报纸上的艺术字,广告标语等等带进课堂中,互相欣赏来自生活中常见的美术,体会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看到这些展示的视觉形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相联系时,就更能碰撞出多元的思维火花。在其它的美术内容中都可以让生活的元素走进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视觉,比如《巧用身边的材料》《服装设计》《徒手画校园》……这就是生活艺术,将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融合一起,丰富学生的视觉语言,美术中通过这些“形象语言”调动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3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走进课堂。

课堂上,老师安排的一些精彩环节也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刺激他们自身存在的缄默知识的发挥。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的现场示范,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打折扣。老师生动、形象、直观的示范,比繁多的话语更能启发创意。学生也非常喜欢看到老师亲自示范,通过看,思考更能体会老师要表达的知识技能。

《卡通天地》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课,除了播放大量的图片外,老师的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出示一张动物鸵鸟的头部图片为例,怎样表现出它卡通的一面呢,夸张、变形的卡通特点又怎么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呢?首先讲,鸵鸟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边讲边画出一只蛋形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眼睛占头部的二分之一,夸张的用法;眼睛周围给它框上脑门边,眼睛的左侧给它画上扁扁的嘴巴,就像鸭子的嘴一样;加上细长的脖子,最后我们也可以给它加上一条漂亮的围巾……哎呀呀,一只美丽的鸵鸟诞生了,学生看着老师画的卡通形象唏嘘不已!迫不及待的想一展身手。这节课的作业中,学生的作品表现得非常不错。蚂蚁战士的形象、蜗牛妹妹的可爱,就连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都成了他们创作的对象,而且还给他们带上了帽子,漂亮的衣服,酷酷的靴子,适合的发型……好一个华丽的视觉盛宴。显然学生的创意从老师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示范中得到了启迪和灵感。除了视觉,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唤醒学生的隐性知觉。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听音乐听古诗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想法,思维。

比如《诗情画意》这一课,利用古诗词的意蕴感染学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思绪飞扬,根据诗意,纷纷画出了自己的想法,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触摸、感知、观察去理解认识一个事物,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大部分都只能听老师讲,看图片方式来得到,很单调,也容易麻木,通过触觉、嗅觉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感官。比如学生在认识肌理这一知识点时,老师通过让学生蒙上眼睛伸手触摸物体的方式,让学生感觉物体的细腻、粗糙、坚硬、柔软……动员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事物,这样的活动学生喜欢接触,也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学生缄默知识的运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浅探,要真正在教学中淋漓尽致的挖掘、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还需要以后在教学生不断的探索、前进。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像优美的课前环节设计、直观的学生示范,学生合作式的实践操作……都需要通过老师正确、适当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当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习惯。

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的缄默知识是整个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行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我们需要多多运用和获取缄默知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陆一黎《缄默知识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浅探》。

[4]杨林《缄默知识与美术教学的科学本质探索》。

美术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论文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在课前预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学生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利用一切时机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平时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尤其是在每次学习新知以前,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动他们以不同方式查找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有关的资料,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

如:在教学《茶》一课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作业:看谁能通过积累各种图片文字等资料或实物未了解茶的特点,并完成自主学习,将获得主动学习小模范的光荣称号。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果然,学生们通过课前的大量准备:或查找有关书籍、或上网查询、或搜集实物等,对茶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时大家有的拿出资料,实物,有的展示自己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图片,头脑中有了茶的历史、种类、喝茶得好处、茶具的知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可见,教师在教学新知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做着默默的贡献。

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启发学生乐于质疑,“欲求真智,必先疑之”,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都创根问底。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就会永远有刨根问底的劲头。课堂上学生们的敢想、敢问表明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是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的途径之一。要想做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敢想、敢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学论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只有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才会令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放松,对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寻找答案,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积极的意义。若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不同意见,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想法来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动脑,不敢冒险提出和教师不同的意见,而学生的想法、观念都会趋于一致,缺乏变通及独创性,课堂教学就会还原到我教你记的模式中去,这不仅培养不了各式各样的人才,还会使人们的思维机械化。相反,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则更容易迈向成功。教师此时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改进的机会,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取经验,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满足并成长。同时要鼓励学生把思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享受思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以思考为荣,以有自己的见解为荣,“除了思想以外,我别无财产,但这就是使我满足的巨大财富。”

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时,一学生提出第一自然段海底非常的安静与第二自然段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不是矛盾吗?我首先表扬了他有这种敢于质疑的行为,然后让学生上来与老师窃窃私语,然后引发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这是不矛盾的。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造性思维的发问技巧,即:多出一些开放性、无单一标准答案的问题,以供学生积极思维。因为这类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应用想象力产生不平凡的回答,也容易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想象:这多幺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曲谱里弹奏着怎样的歌曲呢?学生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教完《西门豹》,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7.”一个学生说.“西门豹太残酷了!”问他们为什么?他再也说不出来了。老师抓住这个话头,启发学生:’不给河伯娶媳妇,还有其他办法吗?有的说,可以事先进行宣传工作,让大家知道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有的说,可以把带头搞迷信的人抓起来,关他几年,其他人就会害怕,不搞了;有的说,应该修水利,不发大水了,老百姓也就不会想着给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三、在课后练习中完善学生的创新品质。

其实,人的创造思维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写作、唱歌、跳舞、绘画、动手操作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式,在课后练习中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情感体验应该就是一种能触动人心灵的“人文情怀”。

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在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思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辅助他们理解。最简便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诗中内容改写成一篇生动的短文,这样学生边想象边改写,很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记忆下来,并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加深了理解。

又如,教师在课后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时,经常会出这样的题目一搭配词语或填空练习,例如“的妈妈”一题。面对练习,同学们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头脑的灵活性,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并完成练习。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考虑的是妈妈的外貌特征,有的考虑的是妈妈的工作态度,还有一些学生考虑的是妈妈的个人特点。总之,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描述能让我们眼前出现一位活灵活现的妈妈形象,就足以说明学生理解了此题的意图,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目的。对于这类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维的创新,想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佩服,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不仅实现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还为他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打下了基础。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因此教师可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并且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开展“四会”、“三赛”、“一展评”。所谓的“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新闻发布会。由于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也最爱读故事书,所以每个学期,利用作文课、自习课或队会,举行一两次故事会。往往一经发动,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大家都争先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他们还会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一般采取音像结合的办法进行佳作欣赏,即一面欣赏佳作的朗读录音,一面看展现作品情景的有关图片或投影,让大家从佳作欣赏中获得教益。“读书心得会”有时是配合习作指导或习作讲评进行的有时也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新闻发布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也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所谓的“三赛”,就是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事先放手让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所谓的“一展评”,即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学生在展评读书笔记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进一步得到强化。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展示他们的才华。日久天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断创新、突出自我的念头愈发强烈,行动愈发大胆,就真正形成了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品质,更强化了主体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八。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3.教师一定要克服规定死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对症下药的见解,可与学生的心灵相呼应,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情感中,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爱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如针对7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讲故事、幽默笑话、创设情境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如在设计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九课中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他能及时解决教材中部分内容落后于生活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时代气息。针对8年级、9年级《思想品德》的特点,我充分发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在讲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把课堂就设在学校前边的小河边,徐徐的微风、碧绿轻垂的杨柳与泛红的、散发刺鼻臭味、河面漂着、河边堆积着生活垃圾的河水极不相称。看完后我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利用双休日走访河两岸群众,了解小何被污染的原因、状况,并且他们还带回了样本和照片。由于这是他们亲手获得的材料,所以这节课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思考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点;课堂中巧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多角度、多侧面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摆出后,学生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对学生中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要及时给予疏导、释疑、点拨,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认真去做、挖掘教材的内涵,转变观念,用辩证法和新课改理念去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美术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没有将课程的学习主角让位于学生,教师没有从研究自己的“教”法转换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来,因此,美术课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问题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自主学习与策略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了提高美术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途径。

一、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概述。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需要有高效的监控措施作保障。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紧密相连,因为如果策略或谋划成为习惯,就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是有区别的,具体的学习方法与个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的学习过程相联系。

(二)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

加涅认为,认知主要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他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导致更多学习的反省性和分析思维。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能自我教学的人,或者甚至成为所谓的独立学习者,其原因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有因果关系,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三)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的关系。

元认知,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四)主要的学习策略。

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

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其作用仅是保持信息,是一种比较低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2.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学习者掌握知识是一个任务,而培养对掌握知识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监控策略,也叫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监控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一)激发动机,使学生“想学”。

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具有唤起、定向、强化、维持、调节的功能。学习动机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任务坚持性来决定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及采用的程序、方式及手段的组合。它是学习者获得学习结果的工具。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

(三)发展元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学”。

元学习能力指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意识和监控。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莫司于1993年提出来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会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会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总之,元学习能力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根本保障。

(四)营造和谐环境,使学生“乐学”。

创设师生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是自主学习发生的必要外在条件。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这种学习环境会使学生产生和谐、愉悦的感受,并容易产生共鸣,因为它是一种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学生。

三、结语。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全社会关注的重心已越来越多地由教、教学者转向学、学习者。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西方许多教育家认为,只有具备独立与自治能力的学习者才能够完成教育中的学习任务,而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即使学生在初始阶段不具备独立与自治的学习能力,通过良好的学习支持也可以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艺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这对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五一.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m].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4.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0,208.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1:80.

美术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缄默知识论文

摘要: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知识的获取、存储、发布、共享以及创新。教学中的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教学中收集、使用和产生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一些软件工具和教学策略来进行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目的、过程、要素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概括而言,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人和组织获取、存储、发布、共享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使得知识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增值。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内容分发到合适的人手中,并使之做出合适的决策。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图书馆、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教学中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教材、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来达到教学目的。阅读、聆听等教学活动适合学习显性知识,观察、讨论、模仿等教学活动则适合学习隐性知识,采取相宜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之间可以形成的知识管理团队,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策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在收集、组织和使用教学资源时,可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整理显性知识,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中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充分的.知识共享,进行知识创新,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

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可以帮助教师作出合适的教学决策,帮助学生作出合适的学习决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得到学习支持,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软件。

目前,许多教师常常使用一些工具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管理的作用。

(1)教学知识管理软件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和共享。搜集内容包括:教案、论文、课本、教研活动、计划总结、试题库、教学随笔、学生作品等,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办公、教学等活动。

(2)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师生在计算机上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它整理头脑中的概念、思想,也可以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火花。

(3)电子教室是一种课堂教学管理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点名、分组、课堂演示、师生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创建教师素材库。

(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交流、协作的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资料、学习任务、学生成绩等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组织网上讨论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下载资料、发布学习成果、进行网络协作学习、请求学习帮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拥有个性化的界面和知识库。

(5)博客,是一种网络日志。用户可以用它在网络上发布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它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可以不断地更新。师生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心得,并且可以在评论中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以为师生提供个人知识管理服务。师生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查阅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常用策略。

知识管理理论在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应用中总结了很多知识管理策略,把这些策略借鉴到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进行资料整理,对教学资料、学生档案袋、教学日志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资料的整理可以按主题、班级、文件的名称、作者、创建日期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2)建立学生档案袋,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信息,当学生参加了小组协作学习时,档案袋中还应包括小组总体成绩、组员的分工和贡献、小组成果等。

(3)组织小组协作学习,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发挥各自的特长。分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可以根据学号、座位随机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年龄等进行异构分组,还可以根据特定的任务和教学情景进行角色分组。

(4)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表扬或者一些小的奖励,来促进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开阔学习思路。

(5)让学生从做中学,给学生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

(6)在教学中组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中,师生很容易激发出灵感,产生出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设置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讨论。

知识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地发展,在其它领域也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应该参考其它领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知识管理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4)。

2.朱洁兰,杨开城。浅谈教学中的知识管理[j].教育技术研究,(6)。

3.张屹,祝智庭。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3)。

4.景荣。blog在地理学科知识共享与交流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论述中职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教学方式方法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设问、独立思考、讨论等形式,进行启示和点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税收基础》的“税收征收管理”的有关规定,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对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等违法行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形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将根据偷税、漏税的额度采取不同的处罚力度。这时候,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不可以在掌握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合法地进行避税呢?”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敢于质疑,使学生能大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深化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进了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求新能力。

二、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教学环境的集中反映,打破传统的操纵—依附式关系形式,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这样才能使师生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三、改进学生考核评价方法。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考试大多数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只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能适应一线生产服务的'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考试内容上,不仅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更要有利于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知识的考核,又不忽略能力和素质。2.考试方式方面,应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多样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或机考等,或同时采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3.评分方式上,可采用百分制、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两级分制(合格、不合格)。要把有创见、有创意、有创新作为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以推动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创新应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根据形势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反馈,适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成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使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方共享创新性教学成果。

大学生美术教育论文

随着国家提出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培养创意型设计人才,设计专业应该制订相应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而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创意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项目化教学的反思。

vi设计课程随着专业改革的深入,逐步开展了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把项目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创意设计类课程,按照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商业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vi设计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拓展传统vi设计的范畴,借助工作室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按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vi设计课程实施存在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评价方面尚存不足的现状,尤其是在设计项目过程中,创意培养与预期尚存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课程融入社会项目,也进行教学化改造,但是课程有时是为了项目教学而进行项目教学。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存在“灌输、演示、程序化”的教学现象,课程的课题或案例实施主要以“教师出题、学生解题和自我展示、教师打分”的方式进行,过于偏重技术的表现,不太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设定的目标,采用同一技巧进行表现,取得教师预定的效果,以致学生的作业往往缺乏创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而创造力偏弱。二是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结果性(终结性)评价,没有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增量和知识掌握的过程。制订的课程标准普遍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意念发展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成果评价中也往往重点关注学生作品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内在思想、创意、创新思维、文化修养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事实上,对设计体验、意念开发、个性特点的评价是设计业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符合艺术设计人才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

二、创意类课程的创意培养与评价的对策。

1.创意类课程树立创意为荣的理念。

受到过度包装、图形剽窃、违法广告等设计视觉污染的影响,一些学生与教师陷入了技术化驱使的“形式至上”泥潭,造成文化传承底蕴的缺乏和艺术创造力的缺失。学生和教师要分别在学习和教学中树立“以创意创新为荣,以抄袭为耻”的学习观和教育观。心手合一、传统与现代结合、艺术与技术融合等观念贯穿于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教育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提升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促进学生在设计中自觉遵守设计伦理规范。

2.借用“cdio”,形成创意培养教学范式。

灵感一现的创意不是无端生发出来的,创意需要经验积累。教师能做的是给学生一个创意训练的框架。有框架意味着学生可以回过头看在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对此认知清楚,从而体验创作作品的过程,而不是完成的设计流程。

首先,借用“cdio”理念,形成教学五步法。“cdio”倡导的“做中学”和项目教学与高职高专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办学具有相同的理念。vi设计课程依据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安排项目设计流程,将项目设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方便学生在各个阶段有参照性地学习,项目设计的具体内容见表1.其次,以项目为载体,实践五步法。

在vi设计教学中实施这五个步骤是个框架,我们需要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过程并更好地进行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回到枯燥的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设计流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检查与构思。学生依据项目,及时与客户沟通,获取客户需求和设计要求,收集项目资料,整理材料,确定设计主题,展开设计并保存设计过程图。学生应改变只基于一两幅简单的草图、示意图,就快速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的任何修改都没做保存的做法。学生要把所有的环节做好,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第二,在设计实施阶段强调过程,学生应根据用户需求,提交三到五个设计方案。要求学生提交方案时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客户或设计委托方了解和体验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更好地接受学生的设计方案。

第三,在项目整理归档阶段,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回味设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思考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面对企业和客户要求时的缺陷及优势,从而积累工作经验。实施五步法,可帮助学生建立创意设计框架,从而更好地运用设计框架进行项目的设计,使设计更加出色。

vi设计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实施简易vi设计项目。教师规定四类项目设计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形成项目小团队,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要依照检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五个环节实施,熟悉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教师传授学生理论和技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设计意识、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流程如下:学生接到设计任务后,教师解读项目背景,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以小组进行);学生依据调研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并汇报调研情况及方案(教师与其他学生提问);学生依据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创意,并完善设计(学生展示作品并解读,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学生设计完成后,ppt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选择优秀作品制成案例。

3.推行过程与成果并重的多元化评价。

课程严格规定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要求,注重草案、方案、全案等过程评价,展示学生设计成果,并对设计成果进行集体评价。

一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重在设计过程而不仅仅是设计结果,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将整个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可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vi设计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意、批判思维能力,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进行体会、自我探索、相互评价、学习借鉴。

教师可以采用设计讲评、作品评价、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课程小作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

设计讲评、作品评价采取开放式的评价。设计作品的讲与评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及推销作品等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市场做准备。方案的设计由指导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自己评价。教师应构建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互动互联机制,使学生的设计更贴近市场。过程观察、档案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情感,如,学生是否学会与人合作,对同一项目是否有自己不同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创意,考虑问题时是否系统,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在方法的选择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方面是否巧妙。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成果展示与评价。对于设计成果,邀请设计师、专业教师、学生、客户代表共同进行讲评。教师利用现有课程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实时沟通,还方便兼职教师对项目教学的课外指导。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相互沟通、相互学习。项目作业展示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项目任务完成后利用网络展示作品,邀请企业设计师、专业教师、相关客户群的客户一同参观展览,并对设计项目作品进行讲评或评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市场竞争意识。

具体来说,vi设计课程评价中,学生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项目一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40%,项目二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项目一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学生作品效果占40%,学生互评占20%.项目二作品成绩构成为:学生作品展示演说占40%,集体评占50%,学生互评占10%.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同时要重视行业评价,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要得到设计对象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

结语。

vi设计课程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改革已实施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项目运作和课程教学的经验,这种教学范式已经被推广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基于创意培养的多元评价还存在不少困难,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惰性还存在,有待相关学者进一步探索。

课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自觉的创意设计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264)和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创意培养与多元评价的创新实践--以vi设计为例”(课题编号:kg20136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与职业,(9)。

[2]马乐。浅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商情,(9)。

[3]于讴。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0(5)。

学生审美个性美术教育论文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大纲的提出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把美术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了美育轨道,强调了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方式,社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太多的追求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只追求外在美,而不懂得追求内在美。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根本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内在美的重要性,不懂得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块融入教学之中,开创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2、片面追求美,不能正确分辨美与丑。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集中表现为:一、校园追星视为美。他们把一些歌星、影星视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甘当这些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和粉丝,甚至达到疯狂。二、江湖义气视为美。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模仿电影,主要以讲义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三、铺张浪费视为美。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生日和朋友聚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遇事摆阔气,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勤俭节约,没有一点美德。四、把享乐主义视为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把花钱,只知享乐,不知劳动,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五、把缺乏美德视为美。满嘴脏话,行为不轨,不讲卫生,随手乱扔,以大欺小,校园称霸,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却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途径。

1、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素养。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审美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使人感到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人产生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民族美术的浓厚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让青少年能够把握是非标准,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2)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自己、创造生活、面向未来。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审美教育。

(1)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艺术节、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感受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2)举办美育演讲报告会。要用来自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美好、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激励学生去追求远大理想、追求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在校园建设中实施美育。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向上的力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优美的校园中美的力量的存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育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中小学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题画诗写道:“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和语言讲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也说出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美术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时间、方式和成果鉴定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小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为了处理那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包括专用的正规的美术材料,和那些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就要用上数不胜数的造型手段。发现新材料、处理与运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发现替代工具)和艺术造型,离开创造、创新和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能进一步消除专业化倾向的影响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以科。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然而须要特别关注另外一种情况,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的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只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我们有理由去做教学改革的探索,去设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摹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必需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才能落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能作到要求适度,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择教学方法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通过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而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兴趣不减也是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重要的在于开其心窍,“悟”则精神振奋、思维流畅;授其基本方法,“通”才可求变、得心应手;使其看到美的成果,“成”能增强信心、激励进取。应当明确,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义,而在美术教学中忘记了培养目标、想博学生一乐的所谓激发兴趣,只会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实行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些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能的发挥。

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改变评价导向。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订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评价观念更新至为关键。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再如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为优。由此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画画的地步。但以创新教育观评价“效果”,它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有利学生的发展。

有了深刻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方法”也就在其中了认识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要不断深化认识,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认真学习和勇于实践,是承担起“重点”工作的根本条件。

浅谈中学生喜欢怎样的美术教师论文

文学创作是少数人从事的一种职业。我们中学生写作是为了学习表达。社会中的人彼此要交流思想感情,传达信息等,都必然要用到写作,所以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也需要写作这个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学会写作,将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重重困难。

2、写作是表达过程,阅读是理解过程,阅读在先,写作在后。

阅读中,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理解了别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技巧。学习了别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了别人的语言,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在表达中运用。这是一个借鉴、模仿、运用、提高的过程。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中学生应该在多读的基础上多练,才能逐步写好作文。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美术能力论文

摘要:随着“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展开,直面40分钟的现实,探讨并寻求高效课堂之路,意义非凡。因此,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后探求。

关键词:简约;高效;美术课堂。

新课程、新理念,一时间,我们被“新”字包围起来。丰富的教学活动、多样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方法被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尝试更新,丰富多样的游戏在课堂应用中受到老师们越来越多的追捧。我们在欢庆热闹课堂之余,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们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多样,对学习活动的研究超过了对知识的重视。这样的课堂只是追求形式的多样,减弱了对知识本身的探索挖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大量拓展和延伸。表面看来内容丰富,实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实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简约、高效课堂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画意境源远流长,工笔写意各具特色,今天我们不妨效仿下写意画的绘画方法:注重写意,适当留白,关键处挥毫泼墨,凸显个性。我们的课堂就像是一幅写意画,主题鲜明、立意深刻,简约之中蕴含意境。

简约,即简略,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简约是一种美,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清爽、精致、简洁之美。

一、简约、高效的美术课堂情境要有明确的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三大支柱: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xx教者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脉络分明、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教学活动,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获得广泛的经验。简约美术课堂的教学行为必然要适合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需要合理的环节预设,精到的问答设置,弹性的课堂控制,实用的教学示范,丰富的课堂容量,多样的拓展方法等等。

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中不管是否必要,课堂里常见一些形式上的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正在使课程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生搬硬套,尊重自主等同于放纵自由,教学活动凌乱无序,没有深层次地感悟体验,学生没有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突出主干,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浑然天成。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层层深入、步步升华。

三、追求简化、实用的美术教学活动。

追求时髦、新颖是现在许多优质课、展示课的杀手锏,形式多了,教学活动也就随之增多了,这40分钟去掉花样百出的教学活动,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活动也就所剩无几了。有的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拓展内容,整堂课看上去很热闹,可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

另外,简约课堂也呼吁教师教学方式的简约,教学语言的简约,突出重点、紧扣目标;语言简练、语句流畅;精讲点拨、启发诱导;鼓励激发学生自我评价、自主探究。

提倡简约并不等同于简单。简单的“放羊式”课堂,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让课堂平淡无奇、味同嚼蜡。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这样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也不是我们所推崇的。简约的课堂是高质高效的,它追求效率、效益和效果。高效的美术课堂也因简约而熠熠生辉。

(作者:xx单位:xx省xx市xx学校)。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是促进美术教学效果的法宝论文

澳大利亚心理专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与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人的颜色心理倾向会受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纯洁、好动并好奇心强,容易被纯色、明亮度高、饱和度高的色彩所吸引,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视觉敏感色都是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刺激的颜色,都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因此都成了小学生的最爱。颜色是促成世界的重要元素,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采用有效的色彩教学方法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分辨色彩、感受色彩,是为小学生走进美术天地而架起的一道绚丽的彩虹桥。

二、美术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色彩的有效途径。

美术教学中小学生对色彩感受的学习,来源于美术教师的辅导,“辅”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辅助作用;“导”在于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正确引导。由于受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在15分钟左右、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不同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图片识色,游戏场景中的色彩捕捉。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融于教学中,可以发挥兴趣的魔力,可以是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越大。”小学生们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涂涂画画,是他们想感知这个世界的表现方式,游戏中的乐趣可以使小学生的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的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绿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音画结合,音符跳动中的色彩呈现。

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可以激发人的灵感,使画面色彩内容更加丰富,提高画面色彩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催化作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色彩印象会更加深刻。美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凝固的画面。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美术色彩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艺术空间,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色彩随音乐起舞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快乐,美术色彩在音乐感染力的辅助下更加具有动感美。例如:《春天的颜色》一课中,可以伴随着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展示符合这首歌曲的一幅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小黄鹂的春天风景画: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学生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共同作用,在跳动的音符中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记忆。小朋友们,春天如此的美丽,那么春天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呢?你想用什么颜色来描绘春天呢?我们都来画一画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加以描绘和表现春天。涂抹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色彩,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他们七彩的精神世界。

(三)缤纷生活,观察出身边的色彩世界。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美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因为艺术就在身边。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人的大脑信息80%是来源于视觉下的观察,而观察在美术学习中不但伴随着思维与记忆的产生,而且是收集与储存美术知识的窗口。因此,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进入色彩世界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在美术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校园真热闹》的学习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与绚丽夺目的色彩表现出校园活动热闹的氛围。小学生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与平时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在回忆中观察出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场面。美术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准备好的图片资料,讲解画面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活动中的热闹气氛、充满美感的形式构图、不同色彩的视觉体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各种画面的活动场景描述,激发了小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将最喜欢的一幕使用喜欢的各种色彩跃然纸上,让小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色彩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传达艺术精神的一抹重彩。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幻想,渴望使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画出自己蓝天下的七彩童年。为了使童年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以此来完善好自己的蓝图。美术教师要将各种颜色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感受。为小学生的想象力增加一些可变元素,使小学美术教育中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色彩教学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中学生喜欢怎样的美术教师论文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师弄明白什么是课堂的优化。课堂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今天这个注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首先是要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三维目标既是三个维度又是三种目标,它们内在统一而又相互关联,而三维目标协作整合,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着重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他们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同的指导理念会有不同的结果。旧观念指导下的.教材处理定位在知识目标上,目标具有单一性的特征,教学设计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忽略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观念指导下的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发展上,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

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画,十分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后的课堂教学结构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能更好地体现“抓好两基,培养能力,陶冶品德,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是认知与情感互动和交融的过程,是多向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更能够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要力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能够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要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应与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核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多种方法做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

实现教法的优化,就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学习方法转化为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在优选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针对学生的绘画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针对学生的手工教学要有较强的示范性,针对学生的欣赏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影响美术课堂优化的因素当然不止以上几点,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要谨记美术教育应与时俱进,一定要用心研究教学教法,实施革新教学,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资源,调动美术激励教学积极性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

一、对新课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一)、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一切经济活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最终来自人的需要。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所以重视并解决学生的需要问题,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

1、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中学“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对以上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在制定内容标准时,又充分考虑,不轻易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指向性、强度性、清晰度、力距等特点。动机与需要不同,需要的动力作用是潜在的,动机的动力作用是直接的,现实的。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了强大激励。

2、“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是指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依据,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种现代管理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目标实质是一种期望,是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具操作性、可检测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目标确立适当,目标管理运用恰当,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价值选择心理和成功概率的心理,能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期望心理,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确立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探究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四)、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内隐性、特指性、比较稳定性、复合性等特点;具有影响效率与成绩,影响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人的社会性认识,自我激励等功能。要形成并巩固态度,应使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成分由不协调变为协调。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在九义教材初中第四册《美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形象》一课中,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将美术课堂设计成“东芝美术乐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如“董存瑞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本组同学进行猜测,迎合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1][2]下一页。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

3、学一学:组织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并引导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竹》和油画作品《纺织女工》以巩固加深。

4、用一用:

教师用电脑展示以下作品名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1、必答:每组代表任选一幅作品共同欣赏分析“形”与“神”(不扣分)。

2、自由答:每个同学均可任意选择一幅作品欣赏分析“形”与“神”(若成功则小组加分,一般不扣也不加,不好则扣分)。

(此环节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培养的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等。部分作品可进行师生活动和表演再现以帮助理解。)综合以上论述,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室,.5)。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报告会》(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2001.7)。

《教育管理心理学》(主编:陈安福)。

上一页[1][2]。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美术能力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是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培智小学美术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培智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在相关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弱智学生;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培智学校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未考虑培智学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其弱智儿童的绘画特点。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是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重形式,忽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基于此,笔者立足于当前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浅谈几点具体措施。

一、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弱智学生,他们的自控力本身就较低,很容易让小组合作学习看上去热闹实则混乱,其主要表现在: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组织不到位,使得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如,合作探究学习的分工不明确,有的忙于完成任务,有的没事待着,成员间各自为政,没有发挥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有作用。

2.学生疏于自我管理。

由于弱智小学生本身就自控力较差,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或是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小组学习变成自由散漫的活动,从而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3.课堂管理缺乏成效。

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讨论是较难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准备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做完,或是还沉浸在活动的乐趣中,对教师讲课置若罔闻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探讨。

要想构建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必须正确认识到上述问题,不断寻求有效策略,不断完善,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弱智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较差,对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如何提高培智学校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呢?其中如何恰当把握好合作学习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做法:(1)小组合作学习要符合弱智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合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要激发弱智学生的探索欲望。弱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课堂上很容易“走神”,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

2.设计适当的合作探究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培智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小学生,尤其是在学习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才能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发展。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3.合理的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单位,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分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互动方式。培智学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美术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分组,在进行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1)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3)小组成员要稳定,由于弱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当他们一旦确定合作小组后基本就不要再进行变动。小组长期合作,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就是一个学习小组,让这些学生感到有归属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要想更有效地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1)学会自主。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不会自主学习,那么在小组内就不会有应有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会分工。组员根据各自认知的实际情况、能力等进行合理分工,互帮互动,共同解决问题。(3)学会表达、讨论,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

总之,在培智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美术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孙静。以小组合作探究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美术教育研究,(22)。

浅谈中学生喜欢怎样的美术教师论文

作文并不可怕,写作和说话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就是“写话”,自己怎样说就怎样写。把自己的话用笔写出来就是写作。因此大可不必害怕写作。“文无定法”,但它有“法”,关键问题是贵在得“法”。

4、写作和说话有区别。

话说完就过去了,而文章可以保存下来,可以反复修改,反复加工,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更全面、更生动。写作的表达效果比说话要好。因此,写作时态度要认真,注意修改,把自己的意思更好地表达出来。否则,就不能使写作的这一优点发挥出来。

5、写作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写作反映的也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怎样的就怎样写,是什么就写什么。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才能写好作文。话是自己的,思想也是自己的。不要说连自己也不懂的话,不要说自己没有的想法,不要说不是自己的思想。因此,写作时不要照搬别人的话,不能编造、说假话,因为编造和虚构是不同的,编造是说假话,虚构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

二、怎样收集材料。

织布需要棉花或羊毛;盖楼需要砖瓦、水泥、钢筋;造机器需要钢材;写作需要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来。没有材料,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成文章。有许多同学一写文章就犯愁,不知道写什么好,主要原因是没有材料。收集材料、获得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收集材料的途径有三条:

1、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要想准确地反映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的方法是观察。用我们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去考察、去调查、去撮要各种事物的特征。了解生活现象,了解生活本质,从而正确地认识生活,这是写作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材料。

2、阅读书籍、报刊、文献等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是一座写作材料的宝库。通过阅读,可以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古今中外创作出重要作品的作者,无不是博览群书,从书中获得丰富营养的。著名作家邓拓说:“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资料,半个月不多,一年有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四本了。”马克思写《资本论》,仅经他摘抄的主要参考书就达1500多种。因此我们必须经常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些理论书;不仅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样才能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收集到有用而丰富的材料。

3、思考、分析观察阅读得来的直接和间接的材料,形成个人的某种见解、观点。

我们在观察中,感受到外界现象,会产生一种心理活动,或激起一种情感,或有自己的认识看法。这种情感、认识对写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有了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出独特的文章,才能感染别人。因此,我们在观察中要善于捕捉这种感受,有一点苗头就紧紧抓住,反复仔细体味,尽力扩大感受力。有了感受还应及时记下来,以免稍纵即逝。

在阅读中得到材料后,还必须进行一番分析、研究,经过自己头脑的深入思考,从而取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点,哪怕是一些不成熟的、零碎的看法。这些认识、观点、看法也是写作的材料,在写议论、说明、应用文章时有重要作用。

我们对观察到的某些情景,有时还必须通过想像、联想,去扩展生活的图景,丰富写作的材料。例如《荔枝蜜》一文,作者由蜜蜂的特征,联想到具有类似特征的农民。作者在写蜜蜂的同时也描写了农民。通过联想把对蜜蜂的描写加以深化。许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都是这种联想的运用。因此,想像、联想也是获得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怎样积累材料。

我们通过观察、阅读、分析研究获得的材料,就在头脑中留下了印象。为了便于以后写作,我们应该把这些材料积累起来,储存起来。

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应根据积累的内容恰当地选择。

1、对观察到的内容及观察时的感受,可采用记观察日记的方法进行积累。

作为中学生应该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样做,不仅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下来,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写观察日记时,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已经在训练写作了,长期写下去,材料丰富了,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2、用各种方法进行积累。

阅读书籍、报刊、文献得到的材料及对材料分析进而形成个人的见解,可用笔记、卡片、剪报等形式进行积累。积累的内容有:

(1)语言积累:如精彩的词语积累、识字量的积累、词汇量的积累、生动的描写、精彩的句子、特殊的句式等。

(2)技巧积累。

(3)思想积累:如系统的理论、新颖的观点、深刻的分析、精辟的见解等。

(4)事例积累:如有意义的事件、史实、精确的数字等。

(5)警句、格言的积累:包括谚语、俗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参考联等。

(6)个人的见解、心得、感想的积累。

用笔记、卡片积累有摘录式、提要式、心得式、索引式四种。语言积累、事例积累、思想积累、警句格言的积累都适用摘录式。将书籍、报刊中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有关的重要内容摘录下来。摘录时要一字不漏,连标点符号也不可遗漏或标错,还要写上作者和出处,注明摘录的书籍名称及页码。摘录的内容要分成几项,按项摘记。例如中学生可按刻苦学习、树立志向、团结奋进、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坚持锻炼、爱国爱民、讲究文明、尊敬师长、注意方法等内容去摘录。技巧积累、思想积累、事例积累适于运用提要式。提要式一般用于长的篇目,不能全文摘录,只要记摘要点就可以了。心得式是对别人的见解、心得、感想适用的一种笔记形式。索引式是对记过的笔记、卡片进行编排、整理、列出索引,以备查找。

四、怎样对待观察与写作的关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不会观察,就谈不上会写作。生活就像是一个作文材料的`宝库,而打开宝库的钥匙是观察。你如能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就拿到了宝库的钥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材料供你选择。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首先学会观察,才能谈得上可以学会写作,所以应该学会观察。

要学会观察就应该正确地认识观察。有的同学认为观察就是“看”,我们认为这只是观察的一部分。观察光用眼看是不够的,还要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触摸,用身体的各部分去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论是人物、动物、植物、景物、事物、科学现象……无不具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一事物又都有不同的方面,如苹果有色彩、有形状、有重量、有味道、有气味等。如不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综合观察,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观察对象的特征,写出的文章就会是片面的、局限的。观察除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外,还要运用脑这个思维器官去思考。因为观察的目的不仅是要了解观察对象的现象特征,还要了解它的本质,及其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规律。要了解本质和规律,必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要分析现象里面包含的原因,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我们听到别人说话,就要想想他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看到人物的表情,就要思考这种表情反映了人物什么心情。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就要考虑他这种行为的心理及这种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看到树叶从树枝上落下,就要分析树叶落下的原因,是季节变化还是病虫害。多想想,多向自己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中就能特别注意,使得深入细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观察到需要观察的东西,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环境,才能真正提高观察能力。

一个人如果不热爱生活,他怎么能有心思去认真观察生活呢?要观察生活就必须热爱生活,处处留心。有的同学在老师的要求下,勉强地看了两眼周围的世界,或者心不在焉地随便东瞅西看,既没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也没用脑去思考,他就不会有多大的收获。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对生活有兴趣、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总想看看、听听、摸摸、问问,想研究研究,并想亲自去做一做。这样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才能使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系统而周密地进行观察。

五、怎样正确地观察生活。

1、抓住事物的特征。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的事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各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这一事物有别的事物不具有的东西,这就是该事物的特征。观察的目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这个特征。

观察时要善于抓事物的特征,即从人的个性,事物的差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例如《春》这篇文章,作者在写春雨时,就抓住了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这说明作者在观察时注意辨别春雨和其他季节的雨的不同点。《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也写到了雨,那是夏季的一场暴雨。而作者则着重地描写了暴雨的急、猛、大的特点。可见春雨和夏日暴雨是不同的,而两位作者都是善于在观察中抓事物特征,我们要学习这种观察的方法。

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资源,调动美术激励教学积极性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信息技术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就成为教师教学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课堂;学生;积极性;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这项教学工作,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科学分配课程时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四是要重视思想锻炼,实现有效教学。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四个方面。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本身就会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要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设置问题或者是运用道具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中表格制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展示出一副已经制作好的表格,通过展示精美的表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之把信息教学的内容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讲解,通常意义上学生对字体的颜色,底纹和对齐方式等很感兴趣,此时我们就可以重点讲解以上内容。又例如,教师在讲解excel的时候,就可以在全班内开展技能比赛,通过分配任务,参加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同时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从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金山打字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软件里面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要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智能游戏比赛中来,要奖励得分最高的学生,通过奖励学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以上的教学方式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所要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会很多,我们只是采用游戏方式是不行的,此时我们就需要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来进行重点讲解。只有针对学生的“疑难杂症”来进行讲解,才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合理运用多。

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就是指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多媒体设备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分配课程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时间。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留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消化所学到的知识,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意见来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

四、重视思想锻炼,实现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同时也是在培育一种思维观念。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思想锻炼要远重于知识本身的传授,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而后再统一讲解。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兴冶。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j]。教育传播与技术,2013(1)。

[2]雷连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点滴[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教师版,2013(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美术能力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是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培智小学美术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培智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在相关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弱智学生;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培智学校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未考虑培智学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及其弱智儿童的绘画特点。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是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重形式,忽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基于此,笔者立足于当前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浅谈几点具体措施。

一、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弱智学生,他们的自控力本身就较低,很容易让小组合作学习看上去热闹实则混乱,其主要表现在: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组织不到位,使得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如,合作探究学习的分工不明确,有的忙于完成任务,有的没事待着,成员间各自为政,没有发挥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有作用。

2.学生疏于自我管理。

由于弱智小学生本身就自控力较差,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或是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小组学习变成自由散漫的活动,从而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3.课堂管理缺乏成效。

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讨论是较难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准备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做完,或是还沉浸在活动的乐趣中,对教师讲课置若罔闻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培智小学美术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探讨。

要想构建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必须正确认识到上述问题,不断寻求有效策略,不断完善,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弱智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较差,对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如何提高培智学校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呢?其中如何恰当把握好合作学习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具体做法:

(1)小组合作学习要符合弱智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合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要激发弱智学生的探索欲望。弱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课堂上很容易“走神”,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课堂。

2.设计适当的合作探究内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培智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小学生,尤其是在学习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才能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发展。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3.合理的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单位,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分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互动方式。培智学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美术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分组,在进行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3)小组成员要稳定,由于弱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当他们一旦确定合作小组后基本就不要再进行变动。小组长期合作,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就是一个学习小组,让这些学生感到有归属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要想更有效地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学会自主。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不会自主学习,那么在小组内就不会有应有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分工。组员根据各自认知的实际情况、能力等进行合理分工,互帮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3)学会表达、讨论,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中。

总之,在培智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美术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xxx。